素質教育,會把寒門子弟永遠擋在上升通道之外!
一
這是我讀過的一篇文章的標題:《素質教育,會把寒門子弟永遠擋在上升通道之外!》
當然,類似更多的話并不是直接指向素質教育,而是這樣說的:“如果取消了考試,農家子弟將失去上升的最后通道!”“就目前來說,高考無論有多么不科學,但依然是相對最公平的制度。”“高考是最后一道公平的底線。”……這些說法都是在肯定應試教育“合理性”的前提下說的,因此潛臺詞依然是對素質教育的否定。
還有一篇據說是農村孩子寫的文章,題目是《你要你的素質教育吧,我只想上清華》?催@個標題,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
是的,所有善良的人,或者說凡是有著起碼良知的人,面對類似的說法都不會無動于衷。我堅信,持這種觀點和說這些話的人,往高處說,都是真誠的人道主義者;往低處說,都有著深深的平民情懷。我們都不希望學校教育成為階級(現在一般說“階層”)固化的工具,不是少數精英和貴族的“奢侈品”,而是實實在在為普惠平民百姓提供的服務。
有人說:“教育,是底層百姓除了造反之外,改變命運的wei/yi途徑,也是最便捷的途徑。”西方人愛說“天賦人權”,受教育權也是人權的一部分,因此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良好的高等教育(考上大學),是任何公民不可剝奪的權利。“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正因為如此,我對本文開頭提到的種種說法,表示深深地理解。是呀,如果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只是“錦上添花”地助力于“上層精英”或城市孩子,而忽略了“雪中送炭”,冷落了廣大底層的孩子,這樣教育不要也罷!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家子弟不會鋼琴也沒有機會拿這個大獎那個金牌,更沒有“拼爹”的資本,他們wei/yi擁有的是勤奮與刻苦,并憑借這個在考場上一分一分地拼,然后走出貧瘠的大山。
二
但是,所謂“素質教育堵死了貧寒弟子上升的wei/yi通道”之類的說法,都立論于一個假象的前提:素質教育是不要考試的,素質教育意味著取消高考。因此,持論者犯了一個邏輯錯誤,先把“考試”完全排斥在素質教育之外,然后再對素質教育大加抨擊。
不少人都把有無考試視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根本區(qū)別,在這個錯誤的前提下,自然就會有種種似是而非的糊涂認識。
當然,早就有學者指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不那么科學準確的概念。”甚至還有人說:“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從學理上說,這一對概念當然還有討論的空間。著名學者鄭也夫就曾指出,“素質教育”從概念的內涵上說就是有問題的。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做《素質教育是一個荒唐、無奈而必須的概念》。
但二十多年來,大家都這樣說這樣寫,其特定內涵也約定俗成。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討論這兩個概念本身是否“科學”“合理”。如果真要深入探討,那是另一篇博士論文的任務。
既然從黨和政府的教育文件到一線教師的日常總結,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來表述兩種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那么今天,我想用最通俗簡潔的語言說說二者的本質區(qū)別。
三
其實我說的不過是常識——
素質教育包含了應試,且追求應試成績。因為既然是教育,就必然有考試,沒有考試的教育就不叫教育——當然我這里特指“學校教育”。而既然有考試,當然就得應對考試,簡稱“應試”;而既然有“應試”,自然就得追求盡可能高的考試成績,包括考上清華北大的成績。在這一點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是完全一致的。素質教育并不影響任何學生“上清華”。
所以,我們要理直氣壯地談應試和升學率,這沒有什么理虧心虛的。有的學校生怕被指責為“搞應試教育”而諱言應試和分數,那是不自信。面對所有學生(而不只是少數“尖子生”)抓升學率不可恥!
但素質教育又不僅僅是考試和應試成績,還有應試和成績以外更豐富的素養(yǎng),比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等。這些雖然都是現行考試制度無法測量的,但很重要,非常重要,相當重要!對此我就不多說了。
我想提醒誤解素質教育的人,你們不能先把“應試”這個教育的固有屬性從素質教育中剝離出來,然后對之大加討伐:“沒有考試,還叫‘教育’嗎?”可是,素質教育本來就有考試的呀?是你硬說素質教育不要考試的嘛!相當于一個人明明穿了衣服的,你卻沖上去把人家的衣服扒光,然后抨擊和嘲笑他:“這個人,連衣服都不穿,還好意思叫人嗎?”
四
有人會問:“既然素質教育也有考試,那和應試教育有什么區(qū)別呢?”
好,我再來說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的錯誤不在有應試——我上面說了,應試有什么錯呢?只要是教育,就應該理直氣壯追求應試。
但我們之所以用“應試教育”這個概念,是因為這種教育只追求應試: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這樣的教育就是畸形的教育。不少學校的課程直接對著中考高考科目,與中考高考科目無關的,一律不開設,或者僅僅存在于教室墻上的課表上,以應付上級檢查。
這樣的學校,已經沒有教育了,只有“教考”;這樣的校園,也沒有學生了,只有“考生”。所以我們批評應試教育,不是批評應試,而是批評只有應試。
我再打個比方,鹽對人的身體非常重要,不可缺少,所以我們必須吃鹽;但對我們身體很重要的不僅僅是鹽,還有其他營養(yǎng)元素。所以我們雖然必須吃鹽,但絕對不能僅僅吃鹽。如果一個人只吃鹽而其他什么都不吃,我們自然要提醒甚至批評他。假如他這樣來反駁我們:“我是人,吃鹽錯了嗎?難道我不應該吃鹽嗎?不吃鹽,我還叫人嗎?”這是不是很荒唐?因為我們并不是批評他吃鹽,而是批評他只吃鹽。同樣的邏輯,我們并沒有批評應試,我們批評的是“只應試”。
簡單總結我上面所說,素質教育并非取消考試,相反,沒有基于所有學生(注意,我一直強調“所有學生”)原有學習水平提高的考試成績(當然包括高考和中考),就不是完整的素質教育。
可見素質教育就包括了讓能夠考上清華的孩子上清華。而應試教育的要害,不是有考試,而是僅僅有考試,除了考試別無他求。
五
還有一句貌似正確的話也經常聽一些教育者說:“其實呀,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不矛盾的。為什么要將二者人為地對立起來呢?好的教育,總是要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和諧統(tǒng)一,達到一個平衡。”
不對,不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有著完全不同的教育指導思想和教育目的。前者著眼于人的全面成長,而后者只著眼于人的片面而畸形的發(fā)展。一個要“全面成長”,一個要“畸形發(fā)展”,你說這二者如何“和諧統(tǒng)一”?這個“對立”不是“人為的”,而是客觀存在。
順便說一下,有人振振有詞地說:“難道應試能力不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素質嗎?”當然是,但如果只培養(yǎng)人應試的能力,這樣的“素質”再高,對于一個人來說也是畸形的。
素質教育包含了應試,但“應試”不等于“應試教育”。所謂“二者統(tǒng)一”“不矛盾”“可以到達平衡”等等觀點混淆了“應試”和“應試教育”的概念。“應試”是學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和環(huán)節(jié),而“應試教育”則是一種片面畸形的教育模式。
這樣說來,似乎應該這樣說:“素質教育和應試(注意:是“應試”不是“應試教育”)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統(tǒng)一起來。”嗯,比起“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不矛盾”的說法來,這樣說是一個進步,但依然不準確。
因為這個說法,把“素質教育”和“應試”還是看作兩個主體,只是二者“不矛盾”。不對,我再重復一遍:“素質教育就包含了應試”,是一體的。既然是一體的,何談“將二者統(tǒng)一”?肝臟是人體內的一個器官,而不是外置于人體的東西,我們能說“肝臟和人體其實是不矛盾的,二者完全可以和諧統(tǒng)一”嗎?
六
也許有人又會說:“應試教育實打實,看得見摸得著;而素質教育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缺乏操作性!你能夠說出一個搞素質教育的學校嗎?哪怕是一個!”
所謂“素質教育只是一個概念”,顯然是把素質教育理解得太高大上了。我不想在此進行繁瑣的論證解釋,我依然想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我對素質教育在操作層面的理解——
只要目中有人,就是素質教育!(點擊參看我以前的文章《素質教育例談》)
再說具體些,所謂“目中有人”,就是把學生當人——全面發(fā)展,注重人格、尊重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就是有人的氣息、人的情感、人的尊嚴、人的溫度……大到一所學校的課程開發(fā)、教材建設、評價創(chuàng)新、教學改革等等都要有“人味兒”,小到一位老師在發(fā)試卷時不動聲色地把角卷上再發(fā)給沒考好的學生——這個細節(jié)正體現出了濃濃卻不露痕跡的人情味。這就是目中有人,這就是素質教育。
我們不要因為某些學校的升學率高,就說人家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同樣追求很高的升學率。這不是關鍵。關鍵是教育有沒有“人”的含量。
我愿意重復我說過的一段話:“不管素質教育的內涵多么豐富,它都指向人的全面而主動的發(fā)展。只要心中隨時真正裝著‘人’——人的心靈、人的個性、人的尊嚴、人的未來……而不只是分數,那么你教育的舉手投足,時時刻刻都是素質教育。”
七
回頭再看這些話:“素質教育,堵死了貧寒子弟上升的wei/yi通道!”“如果取消了考試,農家子弟將失去上升的最后通道!”“就目前來說,高考無論有多么不科學,但依然是相對最公平的制度。”“高考是最后一道公平的底線。”“你要你的素質教育吧,我只想上清華!”……是不是在理解上有片面偏頗之處,甚至在邏輯上也不那么嚴密呀?
放心吧,真正的素質教育,不可能廢除任何考試制度(更別說高考),因為它本身就必然包括了應試,它在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必然追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學業(yè)上盡可能提升,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上升”的通道,包括上清華。
2019年7月19日
原創(chuàng): 李鎮(zhèn)西
本站(databaseit.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底部郵箱),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