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咨詢個案
【 一位咨詢師發(fā)來郵件 】
羅老師:
您好!以下為三個親歷個案的簡述與思考,希望能得到您的督導。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我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
案例一
A同學25歲,心理學專業(yè),2020級研究生。他自己比較迷茫,自我評價中,他的“自我效能感偏低,執(zhí)行力不強”。第一次咨詢后,我發(fā)現(xiàn)他缺少對于外部職業(yè)世界的了解與探索,生涯決策能力不足。該同學比較困惑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自己到底要在北京找工作還是在珠海?北京是自己學習和成長的地方,如果沒有工作過,感覺會有些遺憾,另外北京機會也很多;但是,女朋友在珠海,而珠海提供的機會也比較少,所以自己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工作地域。
二是自己內心其實不太愿意當中小學的心理學老師。雖然在珠海,當這樣的老師感覺還可以,但始終覺得自己對于這個選擇有些排斥,感覺和大多數(shù)人都一樣,不能夠體現(xiàn)自己的特別,既不清楚,也很糾結。
目前,A同學已經進行過三次咨詢,我自己感覺進度不太理想。該同學已經在咨詢之后,去宣講會進行有關“珠海教師招聘”的問詢和調研,下載了企查查等APP來了解企業(yè),也制作了一份對應度較高的中小學教師簡歷。但是對于理想的職業(yè),他依舊迷茫,目前推進感覺有些困難。
案例二
B同學,心理學部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yè)的同學,2020級研究生。他的問題在于,關于“科研、編輯、運營、程序員”等不同領域的職業(yè)選擇無法作出取舍,感覺每個都是有利有弊。
該同學也經過三次咨詢,現(xiàn)在主要聚焦于“是否要繼續(xù)‘科研’這一項工作”,科研工作雖然既有意義也有價值,未來還可以成為有影響力的人,但是目前來看,科研占用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很難有邊界感,因為對自我要求很高,所以會有“過度使用自己”的情況出現(xiàn)。而且,因為科研工作“總是不停地提修改意見”,很少有正向反饋,長此以往,就會產生慢性焦慮。但是,如果B同學選擇“程序員”的工作,雖然可以有一些邊界感,也可以獨立生活養(yǎng)活自己,并且有時間保持自己對于話劇的愛好,可是“程序員”的工作會讓自己感到沒有意義感,覺得自己像個機器人一樣,無法體現(xiàn)相應的價值。
目前,B同學也已經進行了三次咨詢,雖然也有聚焦,但是依然卡在了“沒辦法從每個都不滿意的選項中去選擇”,或者再往前推進一步。
案例三
C同學,目前在讀大二,父母在傳統(tǒng)行業(yè)工作,自己曾經考慮過考研(科研方向)或保研、教師、考公等多條通路,但覺得GPA不高,所以想要放棄。自己喜歡專業(yè)但是不喜歡學術,而自己雖然“想要留在北京做一份穩(wěn)定且有發(fā)展的工作”,但也不知道該如何實現(xiàn)。
學生的不合理信念、依賴性選擇感(想在咨詢師這里得到答案)偏重。該同學之前參加過一次宣講會的“生涯輔導”,此次輔導所提供的就業(yè)建議“暗示性”很強,建議學生直接在企業(yè)找工作。
問題澄清:與來訪者達成目標,希望來訪者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來訪者價值觀:安全感、環(huán)境、生活方式。
擅長技能:溝通力、情商力。“分析力”是自身劣勢,但是來訪者總是聚焦于自己不足的部分,很少看到擅長的部分。
來訪者回顧過往開心的時間:主要是與人互動、表達、溝通、指導。他發(fā)現(xiàn)自己這一部分能力很契合“教師”工作,但是卻也擔心這一份工作會比較重復、瑣碎。
目前,來訪者已經進行了兩次咨詢,雖然相關思考與目標已經有所“明晰和推動”,但還是感覺來訪者總處于自己思維模式里“雖然……但是……”的情境之中,總是害怕選錯,總想要正確答案。
以上,希望得到老師的督導。非常感謝您的時間與付出!
【 我是這么回復的 】
老師:
您好!感謝您認真總結了案例的情況,并發(fā)來郵件,做共同交流與探討。不過實話實講,我也蠻難作出非常細致的反饋,因為畢竟不在現(xiàn)場,過程中很多細節(jié)不清楚,很難評估咨詢的進程“到底是卡在了哪里”?
所以借此機會,我就簡單反饋一些我的想法,供您參考。后續(xù)如果需要支持,可以參考附件中的督導表格,或者征求來訪者同意后將錄音轉成文字,看到逐字稿后,我也才有機會去了解整個過程的發(fā)生。
關于案例一
除了外在職業(yè)探索,我隱約感覺到,來訪者有可能存在內在沖突,就是“既想要……又想要……”“想得到,又不想付出,又怕失去”等等這些糾結。所以內在探索還是需要深入,找到他糾結沖突的那個癥結到底在哪里。
我初步的假設是:通過價值觀的深入探究以及對未來愿景的描繪,讓他對“自己想要什么”再篤定一些!接下來還要進行認知調整,需要讓他認識到,任何的選擇都意味著要舍棄一些東西,都不想放下的時候,就是都得不到的時候。最終回到“我可以付出什么”“我決定舍棄什么”的認知軌道,再到行動層面去推動。
關于案例二
基于信息呈現(xiàn),我的評估是:這個案例屬于適應問題,不屬于選擇問題。因為逃避現(xiàn)實,幻想出了“第二選項”,但是最后發(fā)現(xiàn)實際情況中,并沒有可以帶他脫離痛苦的“第二選項”,因此陷入僵局。如能找到“自我管理”的策略,應對當下的科研壓力,在此項工作中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才有可能解決其職業(yè)發(fā)展困境。
“邊界感”是否來源于自己的不會拒絕,“很少有正向反饋”是自我內在激勵系統(tǒng)出了問題……據我判斷,此案例需要心理層面的干預偏多,建議轉介。
關于案例三
“考研或保研、教師、考公”只是實現(xiàn)職業(yè)發(fā)展的一些路徑展示,歸根結底,需要先明晰“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適合做一份什么樣的工作,自我概念是什么,想要的生涯模式是怎樣的”,然后才是“什么路徑可以實現(xiàn)這個愿景”的問題。因為來訪者還是低年級,還有足夠的探索時間,目前可以從清晰的愿景入手,描繪出未來的藍圖。然后就是布置作業(yè),讓來訪者打開視野去探索,實現(xiàn)他藍圖中所描繪的“那種職業(yè)”可以有哪些,除了教師以外,還有哪些?
在本個案中,如果規(guī)劃師有更寬廣的職業(yè)視野,在幫助來訪者描繪藍圖之后,還能打開思路提供一些探索的方向,或者講一些其他人的成功案例,帶給他希望感,并能激發(fā)他繼續(xù)探索下去的動力和熱情,才有解決問題的更大可能。(原文刊發(fā)于《笙芽》第29期)
原創(chuàng) 羅曉燕 北森生涯
本站(databaseit.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底部郵箱),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