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另类激情校园动漫卡通,亚洲一区二区制服在线,亚洲v国产v天堂网,香港三级日本三级少妇三级

          愛學習,愛生活,會學習,會生活,人生有百學網(wǎng)更精彩!
          愛學習 | 愛生活

          她告別了摯愛的教育事業(yè),她的一生,歲月如歌

          發(fā)布于:百學網(wǎng) 2020-08-19

          她告別了摯愛的教育事業(yè),她的一生,歲月如歌

            原創(chuàng) 楊桂青等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她是中國情感教育理論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用探究高尚道德、純真情感之教育實踐”,詮釋出“人生道德至尊嚴,生命情感最珍貴”的教育真諦。

            她為國家“三科”教材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她說:“建設情感文明、情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走向。”

            2020年8月10日,她告別了摯愛的教育事業(yè),走完了73年的不凡人生。

            8月12日上午,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外籍院士朱小蔓的告別儀式在南京舉行,為她送別的花籃、花圈擺滿了告別廳,剩下的空間剛好容納全國各地冒著酷暑自發(fā)趕來吊唁的教育工作者近500人。截至16日早晨,網(wǎng)上數(shù)百人留言悼念,點看追悼會視頻近5萬人次。

            8月10日下午3時,朱小蔓因病醫(yī)治無效離世。“朱小蔓同志是一位優(yōu)秀的教育家,她學養(yǎng)深厚、道德純粹,對教育事業(yè)無比忠誠、對工作執(zhí)著奉獻的精神令人尊敬、讓人感動。”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江蘇省原副省長王湛說。

            “她熱愛教育,有教育情懷,有極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終身為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服務。”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會長劉利民說。

            2016年11月,朱小蔓在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參加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系構建項目研討活動時,與孩子們在一起。(資料圖片)

            長期“雙肩挑”,一直保持教師學者本色

            朱小蔓一生,從小學校長做到了大學校長,從研究所所長做到了一級學會負責人,及至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老友戲言,“從小學一直做到了聯(lián)合國的‘官’”。

            但在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眼里,她“從沒有把職務當‘官’來做,學術情懷一如既往、不改如初,坐班行政之余一直堅持帶研究生,搞科研、讀書與寫作”。知她離世,顧明遠說:“我們失去了一位很有思想、非常勤奮的教育學家。”

            無論是在安徽師范學院、南京鐵道醫(yī)學院工作期間,還是任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等期間,她都是一邊承擔沉重的行政事務,一邊任教、科研,幾乎一輩子都是“雙肩挑”。

            朱小蔓的博士生導師、南京師范大學魯潔教授說,她“保持著教師、學者的本色和天真”。魯潔痛心地說:“她在我家里談說教育種種問題時的聲音還常在我腦中泛起,無法抹去。”

            “她是我最喜歡的學者之一,她的教育情懷和道德文章一直是我的榜樣。我們有許多愉快的對話與合作。”新教育發(fā)起人、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說。

            朱小蔓一生曾經(jīng)歷過多個工作崗位。“每換一個崗位,每接受一項任務,她總將之看成國家交給的使命,全身心投入,敬業(yè)以待,付諸心血。”魯潔說。

            每到一處崗位,每接一次重任,朱小蔓都用“教育之眼”“道德之眼”“情感之眼”來審視教育場域的管理。“她學養(yǎng)深厚、品格高尚,為人真誠善良,做事嚴謹執(zhí)著,為中央教科所的學術發(fā)展傾注了巨大心血,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教育部教材局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主任、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院長田慧生說。“她凡事都用心、盡心,把心放進去。她的工作、學術、講學都帶著人情味。”新加坡社會科學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李榮安教授說。

            朱小蔓生前最喜歡與年輕人一起讀書、研討。她曾說:“從年輕人中發(fā)現(xiàn)人才,是我們的責任。”年輕人銳利的思維激發(fā)了她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靈感,她睿智、博學的從教風格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引領著年輕人的治學、從教方向。

            朱小蔓在南京師范大學的“開門弟子”之一、南通大學教務處處長丁錦宏教授說:“剛入學時還躊躇滿志,可見到朱老師開的讀書單,我傻眼了,《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xiàn)象學》《小邏輯》……”朱小蔓還特別拿出一套英文資料,要求丁錦宏做讀書筆記、文獻綜述。“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在思維、視野等方面有所發(fā)展,這與朱老師重視培養(yǎng)我的辯證思維能力、英文文獻閱讀能力、視野拓寬有很大關系。” 朱小蔓24年前與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圍著長條桌共同討論教育哲學話題,“那種不分師生、只論觀點的唇槍舌劍,至今歷歷在目。”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朱志勇教授說。

            朱小蔓時刻不忘促進學生的成長。“她叮囑我,不論在哪里工作,都要傳承教育學精神。”寶雞文理學院馬多秀教授說。

            教育部職業(yè)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曾天山評價朱小蔓是“師德楷模”。他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偶遇南京師范大學一名研究生。這名研究生剛入學時,朱小蔓到新生宿舍噓寒問暖,他們還以為是宿舍管理人員,沒想到居然是校領導。

            同事、朋友、學生等遇到困難,朱小蔓總會不遺余力地幫助。愛人吳志明常埋怨她是“濫好人”。但她總說,助人是快樂的,盡管過程可能是艱苦的。“朱老師說,當被我們幫助的人感受到了這種關懷,他最終也會成長為一個關懷者,也像我一樣去關心別人。”上海師范大學劉次林教授說。朱小蔓用行動詮釋了“愛滿天下”的教育真諦。

            為教育付出多,為家人付出自然就少了。女兒吳姍說:“我曾經(jīng)一度埋怨媽媽把zui.好的時光給了學生、給了教育事業(yè)。但我真的不怪她,她一輩子為別人考慮,也包括我。”

            親朋老友,一時無法接受她的離開。“她一直帶病堅持工作,擔任中陶會會長十幾年來為‘陶研’事業(yè)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孫女陶錚說。“朱老師走了,我感覺自己精神上缺少了一根支柱。”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的外孫、北京市陳鶴琴教育思想研究會副理事柯小衛(wèi),一直把朱小蔓當作良師益友。

            2016年11月,朱小蔓在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參加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系構建項目研討活動時,與孩子們在一起。(資料圖片)

            以“情感”之眼觀道德教育

            貫穿朱小蔓學術生涯的一條主線是情感教育研究與實踐。

            “她是我國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在道德教育研究領域,她也走在國內前列。”王湛說。

            20世紀80年代,朱小蔓開啟了她的情感教育研究。面對經(jīng)歷過1977年至1983年高考的大學生,她開始持續(xù)研究、思考:“究竟是什么東西在人的內心持續(xù)、內發(fā)、內控地生長、壯大著品性,從而使人成為一個善人、好人、有德之人呢?”

            恰在這樣的思考中,她與蘇聯(lián)倫理學教學委員會主任、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主任吉塔連科教授取得聯(lián)系,后來去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倫理學教研室做他的訪問學者。1989年,朱小蔓又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學位論文即是情感教育研究。于是,就有了《情感教育論綱》一書的誕生。

            “她在道德教育研究特別是情感教育研究等方面所做的開拓性工作與貢獻,為這個時代的教育學術增添了厚重磚瓦。”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周洪宇教授說。“她是情感教育理論的集大成者和忠實踐行者。”田慧生說。“她長期忍受疾病的痛苦,樂觀生活,積極工作,努力奉獻,在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等領域作出卓越貢獻,是我國當代教育學者的楷模和驕傲。”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教授說。

            在應試教育初露端倪的時候,朱小蔓開始了情感性素質教育研究,自覺地提出情感教育是關懷并指向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把自己參與的江蘇省一批小學的教育改革實驗,如南京瑯琊路小學的“小主人教育實驗”、無錫師范附小的“樂學教育實驗”、無錫五愛小學的“和諧教育實驗”、江陰實驗小學的“審美教育實驗”,還有南通師范二附小的“情境教學實驗”、江陰峭岐小學的“班組串換實驗”、丹陽師范附小的“情育課程實驗”等,統(tǒng)稱為“情感性素質教育模式”。

            1994年,朱小蔓提出“情感性德育范式”,1995年正式提出“情感性道德教育”,包括德育目標、內容、過程、機制、方法與評價等要素,體現(xiàn)出她以“情感”之眼觀教育、道德教育的整體思想。“她在全國首倡情感德育理論,影響了許多中小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情感德育理論流派。”華中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杜時忠教授說。

            朱小蔓在研究情感對道德養(yǎng)成重要作用的同時,也重視和強調情感對智力發(fā)育的特殊作用,認為情感是一種重要智能。在這方面,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給了她很大的學術自信。

            她近年來在情感教育視野中研究生命與生命教育,關注臺灣、香港的生命教育,積極推動中國生命教育的發(fā)展。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生命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在悼詞中說,朱小蔓“用探究高尚道德、純真情感之教育實踐”,詮釋出‘人生道德至尊嚴,生命情感最珍貴’的教育真諦”。

            “朱小蔓老師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負責人吳安春研究員說,“她重視培養(yǎng)學生具有建構教育理論的能力,提出要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個層次上探索‘上天入地’的教育理論,并以此為方法論,從情感、德性、智慧、生命、體驗、文化、生態(tài)等多維視角,建構其具有道德情感特色的教育理論體系。”“我們要學習她的思想,傳承她深刻純粹的學術品格。”國家開放大學政法部部長劉驚鐸教授說。

            2015年遇見朱小蔓后,重慶市渝北區(qū)空港新城小學校副校長蘇建明深受感染,立志以她為榜樣,將更有愛、更科學的教育播撒在每一堂課上。

            2014年5月,朱小蔓參加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北街小學第九屆科藝節(jié)科創(chuàng)游園活動時與孩子們交流。(資料圖片)

            病中修課標編教材,為育時代新人作貢獻

            參與中國第八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期間,朱小蔓已身患重病,幾次住院治療。“她以大無畏的精神擔起了國家統(tǒng)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總主編的重任。”王湛說。

            朱小蔓先是2006年受教育部委托,任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組織專家團隊對2003年頒布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進行修訂。2011年,教育部頒布《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后的課標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放在前面,突出情感體驗、道德實踐在德育課程中的特殊價值,強調優(yōu)化教學過程,增強學生道德學習能力。

            2012年初,朱小蔓再受教育部委托,任初中《思想品德》示范性教材總主編,2016年7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下兩冊出版,9月投入使用。教材明顯加強了價值觀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生態(tài)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媒體素養(yǎng)教育等。

            “她為國家‘三科’教材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田慧生說。

            新課改為朱小蔓的情感教育研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實踐之源和靈感之源,她的情感德育論、生命教育等思想便是在這個過程中成熟起來的。

            “她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劉利民說。

            多為“天下先”,在每個崗位上都有卓越表現(xiàn)

            “朱小蔓同志一生經(jīng)歷多個教育崗位,在每個崗位上都有卓越表現(xiàn)。”王湛說,“她對中國的師范教育、教育研究和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朱小蔓的教師情感人文素養(yǎng)研究,在國內教師教育研究中獨樹一幟。20世紀80年代中期,教育界有識之士已經(jīng)敏銳感覺到“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弊端,“以知識為中心”“犧牲了另一半”,使兒童出現(xiàn)了“單向度、麻木、冷漠、無心”等現(xiàn)象;趯@些時代教育問題的診斷和有力回應,朱小蔓提出“呼喚有情感人文素質的教師”這一命題,相關研究一直持續(xù)至今。1997年,朱小蔓在相關課題研究中討論師范院校怎樣對師范生進行情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總結了以南通師范學校為代表的我國中等師范教育的本土化發(fā)展之路,為國際師范教育提供了一定借鑒。

            受當時的國家教委師范司委托,1997年,朱小蔓與時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張民生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校長楊德廣教授開始本科小學教育專業(yè)建設論證工作。在朱小蔓推動下,1998年南京師范大學曉莊學院成立,同年9月招收首屆教育學小學教育方向本科生,開創(chuàng)了我國師范教育“培養(yǎng)本科學歷小學教師”的歷史。“沒有朱老師,就沒有南師大和曉莊學院聯(lián)辦小教本科,我可能一輩子都只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南京曉莊學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副院長許紅敏說。

            13年前,朱小蔓來到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工作。“對于年輕的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來說,她就是一種精神力量,影響著年輕的學者們。她是一位嚴肅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和優(yōu)秀的共產(chǎn)黨員,她是一位好老師,她是一位自主創(chuàng)新的好學者,走出了一條學術界少有的學術創(chuàng)新之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旭東教授說。

            2008年擔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后,朱小蔓開始關注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提出在“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確立初期,需要理順農村教師管理體制,建立開放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合作機制等。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期間,朱小蔓從移風易俗、文化變遷意義上挖掘農村教育和農村教師的特殊作用,提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農村教育,通過農村教育促進農村振興、提升農民素養(yǎng)。

            朱小蔓還大力幫助殘疾青年拓寬生命成長空間,在全國率先探索了全納研究生教育。“她以堅韌的理想信念支撐全納教育探索、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師者正能量、以扎實的學識高水準發(fā)揮導師作用、以仁愛之心實踐有教無類的樹人理念。”黨的十九大代表、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侯晶晶說。

            與國際學者對話,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教育

            “我與朱小蔓老師交往多年,她是我最尊敬的研究者之一。經(jīng)她介紹,我才與中國的學校建立了深入聯(lián)系。”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說。

            佐藤學憶起,“我們在一次會議上見面,那次我們一起唱了很多俄羅斯歌曲。我們期待,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盡情歌唱”。老友回憶,已成悼語。

            得悉朱小蔓病逝,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委托內蒙古師范大學烏云特娜教授轉告大家,在她眼里,朱小蔓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好教師、好領導、好教育家”。

            在工作生涯中,朱小蔓結識了多位國際著名學者,如英國哲學家皮特朗、加拿大教育現(xiàn)象學家馬克斯·范梅南等。“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我一邊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并根據(jù)國情,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進中國本土的教育研究與實踐。”朱小蔓說,“我總能從對方那里獲得在學術視野、教育問題的歷史脈絡、文化差異以及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方面的不少啟發(fā)。有許多東西,尤其是現(xiàn)場被觸動的剎那間的感覺,是平日看書、查資料所無法獲得的。”朱小蔓與范梅南的交往,促進了教育現(xiàn)象學在中國傳播、落地。澳門城市大學協(xié)理副校長兼教育學院院長李樹英教授與范梅南對朱小蔓的遠逝感到十分悲傷、惋惜,他們多次與朱小蔓會面,對教育現(xiàn)象學和情感教育有共同研究興趣。

            “我把她珍存在我的思想中了。我記得她的友好,記得她對道德教育的支持。”國際頂尖德育期刊《道德教育》雜志原主編、倫敦大學兼職教授莫妮卡·泰勒說。

            朱小蔓利用參加各種國際會議的機會,積極地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教育的本土實踐與經(jīng)驗。在與日本學者阿部洋合作的“中國現(xiàn)代社會變遷與學校教育改革模式——蘇南與蘇北模式”項目中,她學到了與中國教育研究者不一樣的研究方式、思考方式,也向日本學者和教育官員展示了中國教育尤其是江蘇教育的風采。

            “她對教育事業(yè)和教育科研事業(yè)的無限熱愛以及孜孜不倦的學術追求,在海內外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享有崇高聲譽。”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于發(fā)友研究員說。

            2003年10月,中央教科所和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在莫斯科簽訂“2003—2006合作協(xié)議書”,催生了新世紀以來中俄教育比較研究的力作《20—21世紀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較》。“小蔓老師早年留學俄羅斯,多年來為促進中俄兩國教育同行交流做了很多工作,促進了兩國同行互相理解,加強了教育交流合作。這也是她的一個重要貢獻。”劉利民說。

            情感文明,沒有結束的尾聲

            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朱小蔓明確提出情感教育要向“情感文明”發(fā)展,提高了情感教育在教育體系以及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設情感文明、情感文化是人類文明的走向,它是腦科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交叉研究的地帶。”朱小蔓說,情感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將情感文明落實在班集體建設班主任工作中、落實在課堂師生文化和學校文化中。

            賡續(xù)的事業(yè),豐碩的成果,豐滿的人生。朱小蔓學術之樹常青。(本文作者系中國教育報記者楊桂青 本文寫作得到朱小蔓老師多位老領導、老朋友、親屬和學生的幫助,深表謝忱)

            從文學經(jīng)哲學史、倫理學再到教育學的知識結構,幾乎一輩子教學科研、行政管理“雙肩挑”的學術研究和工作經(jīng)歷,注定了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外籍院士朱小蔓學術研究的多維視角和特殊關懷,注定了她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工作與研究之路。斯人雖逝,學術之樹常青。文嘯字歌,筆誦墨吟,以志紀念。

            ——編者

            “她值得我們致以深深的敬意”

            王湛

            朱小蔓同志是新時代一位優(yōu)秀的教育家,學養(yǎng)深厚,道德純粹。她對教育事業(yè)的無比忠誠、對工作執(zhí)著奉獻的精神令人尊敬、讓人感動。

            朱小蔓同志長期致力于教育科學研究,卓有建樹。她是我國情感教育研究的開拓者,在道德教育研究領域,她也走在國內前列。她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熱忱關心并積極支持基層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她和一批中小學攜手,把她的教育理念與學校教育改革結合在一起,指導支持學校的改革實驗。

            朱小蔓同志一生經(jīng)歷多個教育崗位,在每個崗位上都有卓越表現(xiàn)。她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她對中國的師范教育、教育研究和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朱小蔓同志對于教育事業(yè)始終充滿激情。近年來,朱小蔓同志在患病治療期間,以大無畏的精神擔起了國家統(tǒng)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教材總主編的重任,她原先承擔的重大課題研究和指導學校改革實驗工作也在繼續(xù)開展。

            她在治療期間一點兒也沒有放慢工作節(jié)奏,常常奔走各地、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深入到校長、老師和學生中間。懇切的交流,娓娓的授課,激情的演講,她為實現(xiàn)國家和自己的教育夢想,毫不吝嗇地燃燒著自己的生命。我?guī)状稳メt(yī)院探視她,看到她在病床上仍堅持工作,與我們前來探視的同志也是滔滔不絕地討論工作。她的熱情與執(zhí)著,深深感動了我們,以至我們不忍打斷她的話語。這是一種何等熾熱的教育情懷!這是一種何等可貴的教育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致以深深的敬意。(王湛 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江蘇省原副省長)

            “她是為教育而生的”

            劉利民

            得到小蔓老師因病離世的噩耗,我非常難過。我對小蔓老師的印象,有三點非常深刻。

            第一,小蔓老師熱愛教育,有教育情懷,有極強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終身為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服務。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原中央教科所工作,無論是作為一位行政領導還是作為一位學者,她一直把服務教育、推動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為終身奮斗目標。應當說,她是為教育而生的,為中國教育事業(yè)勤勤懇懇工作了一輩子。

            第二,小蔓老師為人豁達樂觀。近些年她雖然身患重病,但始終樂觀地與疾病作斗爭。擔任統(tǒng)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初中)總主編以后,她全心全意、兢兢業(yè)業(yè)、嘔心瀝血,為這部教材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教材順利出版。在此期間,她跟我說過做了多少次手術,用了多少種藥,但是她永遠那么樂觀。她主編的這部德育教材,是一筆寶貴財富。她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第三,小蔓老師對促進中俄教育交流與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她早年留學俄羅斯,對中蘇、中俄教育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中蘇在教育領域的合作曾有過兩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教育全面向蘇聯(lián)學習。第二次高潮是改革開放以后,引入了蘇聯(lián)的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的各種理論流派。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學習蘇聯(lián)的熱情漸入低潮,蘇聯(lián)解體后一段時間,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幾乎中斷。小蔓老師多年來為促進中俄兩國教育同行“再續(xù)前緣”做了很多工作,推動了兩國同行的互相理解、加強了教育交流合作。(劉利民 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xié)會會長)

            教育夢 家國情

            楊桂青

            與朱小蔓的情感教育研究“纏纏繞繞”的,是她在多個崗位、多個研究領域的辛勤耕耘,是一位中國學者教育報國愛民的情懷、嚴謹深邃的理性思考。點點滴滴中,始終跳動著的,是一顆滿溢熱誠的赤子之心。

            參與新課改,修訂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并編寫教材

            朱小蔓是中國第八次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的主要參與者之一。

            教育部組織專家并委托朱小蔓任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對2003年頒布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進行修訂,于2011年頒布《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2012年初,教育部期望編寫一本初中《思想品德》示范性教材,委托朱小蔓任總主編。這項工作2012年3月啟動,2016年9月完成《道德與法治》(根據(jù)教育部文件更改)七年級上、下兩冊的編寫并投入使用。國家統(tǒng)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融入具有歷史恒常性的基礎性價值,編排邏輯更加體現(xiàn)德育回歸生活的要求,思維立意更加深遠。

            新課改需要教師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田家炳基金會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設立“全球化時代的‘道德人’培養(yǎng)——改變教師”的教育實踐項目“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系構建”,朱小蔓任項目負責人。項目旨在幫助教師適應新課堂,提高育人效果。

            熱愛農村,熱愛農民,關心農村教育

            從朱小蔓的研究、工作經(jīng)歷來看,對于農村教育的研究、關于農村教育的工作,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8年,朱小蔓擔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0多個成員國的農村教育,是中國農村教育可以學習、借鑒的對象。作為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有責任總結提煉農村教育經(jīng)驗,與世界分享。當時,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從“以鄉(xiāng)鎮(zhèn)為主”的管理體制調整為“以縣為主”。朱小蔓結合自己的教師教育研究,關注“以縣為主”體制下的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朱小蔓還從移風易俗等方面研究教育在農村的特殊作用。在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期間,她提出,應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農村教育,通過農村教育促進農村的社會、文化發(fā)展,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文化素質和倫理道德水平等。

            愛兒童,充滿愛與虔誠地研究兒童教育

            無論是進行情感教育、教師教育、農村教育等研究,還是編寫課程標準、編寫教材,都需要研究兒童。朱小蔓特別地關注、研究了以下幾類兒童的教育問題。

            關心農民子女。2002年12月,朱小蔓任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后不久,帶領新的研究團隊遠赴廣西邊境走訪農村學校,了解農村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她內心受到強大震撼和沖擊,回京后撰寫了調研報告,送呈當時的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沒想到,陳至立立即回復,說要辦寄宿學校來徹底解決這些孩子在學校的吃飯住宿問題。

            緊接著,2004年,朱小蔓受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委托,主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guī)劃(教育類)國家重點課題“新三片地區(qū)教育發(fā)展水平研究”。她深切感受到,這些農村孩子一方面需要物質關懷,克服物質生活的貧乏,另一方面更需要情感關懷,擁有積極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關注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產(chǎn)生了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流動兒童。流動兒童在融入城市生活過程中遭遇重重困難,促使朱小蔓在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期間發(fā)起了城鄉(xiāng)理解項目計劃。

            關注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在全納教育方面,最初深深觸動朱小蔓的,是2009年她參加了北京市新源西里小學的一場研討活動。新源西里小學本是一所弄堂學校,接受孩子就近入學。校長出于愛心接收了附近幾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從此越來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來到這里。健全孩子怕因此影響成績,逐漸轉學了,這里就變成了一所特殊教育學校。

            一些駐華使館的特使、參贊等聽說周圍有這樣一所學校,就把自己的孩子送過來,讓孩子學會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施以幫助。

            這次經(jīng)歷讓朱小蔓深切認識到,把孩子一個都不少地納入教育,是多么高尚的事業(yè)。2012年,朱小蔓參加了南京市特殊教育“雙業(yè)一體化”現(xiàn)場會。她認識到,讓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學會自立、自尊,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是教育的尊嚴。

            關注女生。朱小蔓在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期間,特別看重和偏愛女生教育。因“性”施教,是各級政府“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積極滿足不同受教育群體需求、提高教育品質的具體的、適切的表現(xiàn)。

            關注資優(yōu)生。資優(yōu)生將來有可能成長為不可多得的領軍人才,對這類學生,朱小蔓特別珍惜。她提出,資優(yōu)生必須具有高情感能力,否則會影響高智商的發(fā)揮。情感涌現(xiàn)與創(chuàng)造性品質的培養(yǎng)有極大的相關性。資優(yōu)教育也可以面向全體學生,學校要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在某些方面的天賦,并因材施教。

            愛中國兒童,兼愛天下兒童。在中央教科所工作期間,朱小蔓指導的一份博士后研究報告,是對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處境不利兒童的心靈呵護研究。俄羅斯處境不利兒童心靈呵護的最終目的是“喚醒”其精神生命,這對中國解決社會變遷時期處境不利兒童問題具有啟發(fā)和借鑒價值。

            長期“雙肩挑”,管理與研究充滿靈性地交融在一起

            朱小蔓一生曾擔任過多個行政職務,一直是“雙肩挑”,但朱小蔓從來沒有把行政職務當作“官”來做。她用“教育之眼”“道德之眼”“情感之眼”來審視教育場域的管理,在日常所見的紛雜現(xiàn)象之下,似乎把到了管理的另一種脈動;用管理的機理和要素來解析教育現(xiàn)象、解釋教育理論特別是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思想理論時,在理論轉化等方面的思路常會別開生面。

            在推進素質教育持續(xù)推進、道德教育困境和挑戰(zhàn)日益嚴峻等時代大潮綿延激蕩中,朱小蔓對班級管理、基礎教育的學校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及學術團體的管理等幾個層面或塊面的持續(xù)關注逐漸聚焦,將班主任、基礎教育學校校長、學術團隊領導者等逐漸明晰為關鍵人群。

            關于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的管理,朱小蔓認為,教育領導要堅持道德為本的學校管理。鄉(xiāng)村學校校長不只是學校管理者,要像陶行知說的那樣,做“整個的校長”。

            關于班集體建設,朱小蔓認為,大多數(shù)孩子沒有選擇班集體的權利,班集體應該讓孩子舒展地過教育生活,同學之間平等相處、互相尊重、充滿友愛。班主任的勝任感與自我價值感是班集體建設的寶貴財富。

            與世界學者進行教育對話,多一只眼看世界

            在工作生涯中,朱小蔓以積極的姿態(tài),與英國哲學家皮特朗、加拿大教育現(xiàn)象學家馬克斯·范梅南、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蘇霍姆林斯卡婭等人對話,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并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進中國本土的教育研究與實踐。她還利用與國外學者對話的機會,利用國際會議、中外合作課題研究等,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教育的本土實踐。

            2006年,朱小蔓與俄羅斯教育科學院副院長鮑利辛柯夫教授、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鮑列夫斯卡婭教授主編的新世紀以來中俄教育比較研究力作《20—21世紀之交中俄教育改革比較》出版。無論是中文俄譯稿,還是俄文中譯稿,俄方都找到最資深的俄羅斯?jié)h學家來修飾譯稿。時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規(guī)劃局局長、世界比較教育學會會長馬克·貝雷說,“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高水準的研究成果”。目前,俄羅斯?jié)h學家越來越少,這本書就更加難能可貴和珍貴稀有了。

            出版時,恰逢中國的“俄羅斯年”。這本書,被作為禮物送給了中國的胡錦濤總書記和俄羅斯的普京總統(tǒng)。(中國教育報記者楊桂青基于朱小蔓學術口述史書稿寫成)

            我國小學教師本科培養(yǎng)的開創(chuàng)者

            劉慧

            朱小蔓與小學教師教育,“緣深情重”。

            朱小蔓是我國小學教師本科層次培養(yǎng)的重要建言者、推動者、實踐者。上世紀90年代末,教育部啟動了小學教師本科層次的培養(yǎng)項目。1998年9月,在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教育部師范司“九五”委托項目“本專科小學教育專業(yè)建設”研討會上,她作為總課題組負責人之一,在大會報告中回應了小學教育專業(yè)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獨立設置的合理性問題及小學教育專業(yè)的結構與框架設計等。不僅如此,她積極推動小學教師本科培養(yǎng)實踐探索,促成1998年成立南京師范大學曉莊學院,同年9月招收首屆80名教育學小學教育方向的本科生,開啟了我國小學教師本科層次培養(yǎng)之路,開創(chuàng)了我國師范教育“培養(yǎng)本科學歷小學教師”的歷史。

            朱小蔓抓住了小學教師培養(yǎng)的根基,積極倡導并開展對小學兒童、小學教育的研究。2002年,她發(fā)文呼吁“認識小學兒童,認識小學教育”,在小學教師教育界引發(fā)廣泛關注,指明了小學教師教育研究的一個方向——回到小學兒童、小學教育。小學教育不是升學教育的基礎,而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小學教育和小學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小學兒童,認識他們的成長規(guī)律及發(fā)展需求。

            2000年,朱小蔓擔任《中國教師新百科·小學教育卷》(2002)主編,組織近百人研究撰寫有關教育基本理論、小學兒童、小學教師、小學學校、課程與教學、小學生品德與心理健康教育、小學教育研究、小學教育評價等方面578個條目,基本涵蓋了與小學教師職業(yè)有關的知識內容,對我國小學教育學研究有著重要貢獻。

            朱小蔓到北京工作后,對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的發(fā)展傾心傾力20余年,為學院發(fā)展把脈、定位。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獨立設置初等教育學二級學科,之后幾年設立碩士學位。她贊同這樣的學科、學位設置,一再強調,“小學教育是為人生的發(fā)展奠定基礎,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進行的非定向、非專門的教育,是為社會所有行業(yè)培養(yǎng)人才打基礎”。2012年12月7日,朱小蔓為初等教育學院“兒童生命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題詞,“倡導生命教育,研究生命教育,盡學者的使命”。

            朱小蔓深度參與、見證、促進了小學教育專業(yè)建設與學科建設、學術前沿探索等重要工作,并一直激勵我們?yōu)槲覈W教育事業(yè)砥礪前行,矢志奮斗。(作者劉慧,系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愛里一切都得豐足

            李慶明

            朱小蔓倡導的情感教育,包括她提出的“教育愛”“情感優(yōu)先”“情感素質”“情感德育”“情感師范教育”“情感文明”和“情感現(xiàn)象學”等,在我看來,都蘊含了一種獨特的情感本體論哲學內涵。

            情感本體論源遠流長,我國郭店楚簡早就出現(xiàn)了“道始于情”的說法。古希臘發(fā)端于酒神文化傳統(tǒng)的奧爾弗斯教主張光明神“愛”(Eros)為天地萬物之源。朱小蔓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學說和現(xiàn)代科技與人文科學、文化哲學的整合趨勢,提出了自己關于情感本質和情感教育“科學人文形態(tài)”的主張。

            不過,情感常常被視為理性的附庸或手段,甚至是被貶損和拒斥的。朱小蔓曾從教育的視角對此做過精辟的分析,她認為20世紀60年代中期,其間雖有人文主義教育運動的抗衡,但基本上是唯理智主義教育占統(tǒng)治地位。這種教育嚴重忽略情感人格的培育,是“忘記了方向”“丟掉了另一半的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產(chǎn)生的科學與人性的二律背反,更加劇了人們的價值遵循的困惑。在這種情況下高揚情感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可想而知。朱小蔓曾慨嘆,她從事的這項事業(yè)也許是“為身后”而做。

            我想用“一元”“本源”“自圓”和“因緣”四個詞來解讀朱小蔓的情感本體論。

            一是情感一元論。人的情感究竟是感性還是理性的,在很長時期內一直存有爭議,并陷入朱小蔓所說的“二歧式對立”。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我的本質活動的感性的爆發(fā),在這里是一種成為我的本質的活動的激情。”“本質活動的感性的爆發(fā)”,意味著情感是感性與人的內在本質的統(tǒng)一。因此,朱小蔓寫道:“情感教育追求的目標是:情感的感性外觀經(jīng)過知性中介而使人的情感與理智并行發(fā)展,互為手段,互為目標,最終使理性達到不僅有高理智,而且有高情感的豐滿境地。”

            二是情感本源論。情感是具有始基性、本源性、創(chuàng)造性和動力性的生命現(xiàn)象,這是眾所周知的。不論是人類最初的神話還是兒童最初的童話,都是以情感為基質的。即使看上去充滿理性的知識,也離不開情感的始基作用。比如畢達哥拉斯把“理論”理解為“熱情而動人的冥想”。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論綱》中,從人類生存的適應機制、認識發(fā)生的動力機制、行為選擇的評價機制和生命的享用機制等方面證明了情感的本源論本質,擯棄了傳統(tǒng)心理學認為認識是情感的基礎的偏見,豐富了對情感本性的認識,對于改革教育教學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是情感自圓論。僅僅證明了情感的本源作用,并不足以確立它的本體地位。其實,情感始終伴隨人的發(fā)展過程,是自主運動,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以至無窮的。情感之于生命成長和發(fā)展,如朱小蔓所說,是全過程、全方位的,唯其如此,生命才會籠罩絢麗而豐潤的色調。

            當然,情感驅動、滲透、引領生命各個領域的發(fā)展并不是線性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是“苦惱的存在物”這一情感本體論命題。朱小蔓結合人的生命發(fā)展階段的特性,對人的情感世界發(fā)生變化、人生經(jīng)驗發(fā)生改變的過程進行描述,認為它“由情動—感受、體驗—理解、價值化—人格化三個相互聯(lián)系并相互過渡的過程構成,三者之間是后者包容前者的遞升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她并沒有片面強調“快樂”之類肯定性情感感受與體驗的發(fā)展和教育主張,而是充分揭示了其中的復雜性:“情感教育高層發(fā)展的內向化水平體現(xiàn)在:主體內部必須體驗價值沖突帶來的焦慮、痛苦、憂患等情愫。”“教育如果不進入這一‘沖突圈’,就始終是外在的、不觸及靈魂的,因而也不會對人格真正起作用。”

            四是情感因緣論。我覺得,情感世界的“因緣”性不同于理性世界的“因果”性,它更深刻地彰顯了情感本體的存在論意義。這個“存在”不是傳統(tǒng)哲學外在于人、只訴諸人的理性的“客觀存在”,而是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那個與人密不可分,人置身、參與、創(chuàng)造、享受于其中,充滿人文詩意的“活的世界”或“生活世界”。人與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因緣際會”。這種緣分和際會是詩意性、在場性、生活性和實踐性的。正是因為更鐘情于這種行知合一、情理交融的“因緣際會”,朱小蔓從起初比較純粹的情感與情感教育哲學致思,到后來一邊致力于思辨一邊轉身中小學一線教育現(xiàn)場,并熱情鼓勵后學投身各種不同教育模式的情境化、田野式、實踐性研究。唯其如此,才使她的情感教育哲學不僅更加體大思精,而且也更加充滿詩意、更加血肉豐滿,為推進她竭力倡導的以“情感文明”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帶來博大而簇新的智慧,并使她具備了像晏陽初、陶行知、陳鶴琴、李吉林等人的大家風范。

            情感最根本的規(guī)定、zui高的境界是“愛”。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在愛里一切都得豐足。”朱小蔓把她一生的“教育愛”無私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yè),滋養(yǎng)了萬千學子豐足而幸福的人生。因此,她的人生是豐足而幸福的。(作者李慶明,系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情境教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情感教育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王平

            朱小蔓一生與“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她不僅奠基并開拓了情感教育研究領域,而且自身就是一個情感豐富、文明而優(yōu)雅的人。她的情感教育思想是指向生命完整和精神關懷的、扎根中國教育實踐的人道主義教育范式。

            作為一種生命哲學,情感教育倡導,因為對生命的思索和關心而關心情感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要培養(yǎng)情感豐富、飽滿、健康的,生命鮮活的人,等等。這些是教育學永恒的追求和使命。

            關心和考察人的生命質量不可能繞過情感質量,需要以情感的方式探索整全生命中的精神發(fā)育。朱小蔓很早就意識到,培養(yǎng)一個完整的人(生命)不能只重視認知而不重視情感。她認為,情緒情感的發(fā)動有其生理的基礎或表現(xiàn),但更與特定生命個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位置、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微觀交往互動的質量相關。朱小蔓所倡導的情感教育研究中的“情感”,并非西方近代科學思維中那個與邏輯理性相對的作為心理現(xiàn)象的情緒,而是具有價值傾向的人的精神性活動。情感教育主要探索人的精神發(fā)育,為教育樹立起指向精神健全發(fā)育的價值目標。

            回到情感教育研究活動本身,朱小蔓把它看成是滋養(yǎng)生命的重要方式之一。無論何時,只要談起情感教育,她總是立刻眼睛發(fā)光、精神煥發(fā),她把情感教育的研究看成了研究者自身的一條精神上的“回鄉(xiāng)”之旅——從中體會認同、接納、真摯等美好的情感。對于研究者而言,研究與他個人的情感之間不是完全地分割開來的,情感教育研究總是充滿著人的溫情以及人對于教育的擔當和使命感。這是一種特別寶貴的精神力量。

            作為一種實踐哲學,情感教育研究來源于實踐,指向對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特別是人的情感問題的關心。

            朱小蔓的情感教育研究不是書齋中的學問,她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不同時期的研究課題,都直面現(xiàn)實社會和教育的挑戰(zhàn)。用她自己的話說,她的研究幾乎全部基于中國這30年社會發(fā)展變遷中的真實問題的激發(fā)和挑戰(zhàn),來源于個人對情感、對生命奧秘之探求,尤其是基于個人的教育、德育工作經(jīng)歷及感悟,同時得益于自己所在的工作崗位。

            她曾不止一次地和我談起,做情感教育研究,不是要為自己建立一個學術的自留地。近些年,她從情感教育的視域思考生命,關心生命教育研究,并把這一思想概括為指向生命完整發(fā)展的情感教育研究。這正是因應中國基礎教育各個時期的問題而做出的個人學術上的努力,例如過分看重分數(shù)與升學而綁架了學校與家長;忽略兒童親子關系中的情感應答,導致人的精神發(fā)育之基膜受損等。同時,她將這些學術研究的成果積極地反哺給教育實踐,提出教育要遵循生命時序及生命之個體差異,為此后一生的良好道德品性、健全人格和整全生命的成長打下基礎。

            對于朱小蔓個人而言,情感教育是一個學術之根。對于整個中國社會和教育而言,它又是一劑良方。朱小蔓從這里出發(fā),提出很多新的命題和教育實踐方案。她的情感教育思想總是呈現(xiàn)出對于人的心靈和人類社會方向等終極問題的關懷,閃耀著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作者王平,系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中國教育報2020年8月19日第5版 版名:新聞·人物、2020年8月16日第3版 版名:理論周刊·教育科學

            本期編輯:彭詩韻

          本站(databaseit.com)部分圖文轉自網(wǎng)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底部郵箱),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END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