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清華自主招生語文筆試題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12年清華自主招生筆試題及答案
科目:語文考試時間:2012年12月17日
本試卷滿分100分。請將答案和必要的解答過程寫在答題紙上。另有5分獎勵分,如個別題目表現(xiàn)特別出色,可酌情在滿分基礎上額外加分。
一、語言基礎知識(10分)
1、“篳路藍縷,以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边@是古楚先民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
A.起B(yǎng).乞C.啟
2、夕陽西下,暮色沉沉,的林海,發(fā)生了陣陣的松濤聲。
A.蒼茫B.蒼莽C.滄茫
3、工廠抓生產(chǎn),既要注意,也要講究質量,二者不可偏廢。
A.功效B.工率C.工效
4、他的心術,你們難道不知?自古道:“吉人自有天!比嗡趺醋鋈ィ抑皇遣还。()
A.相B.像C.象
5、退居二線,擺脫了繁忙的事務,可沒過幾天日子,他又閑不住了。()
A.安靜B.清靜C.清凈
6、這次搶購風潮來得迅猛,波及面廣,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體真相滯后,少數(shù)商家乘機利用等,但歸根結底,是群眾性的盲目跟從。
A.披露B.曝露C.透露
7、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引古論今,。
A.侃侃而談B.夸夸其談C.滔滔不絕
8、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勤政為民,扎實工作,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
A.牟取B.謀取C.繆取
9、2007年12月29日,溫家寶總理吟誦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俳句“常憶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歲,明年春更好”送給到訪的福田康夫首相,表達了中日領導人和中日人民對中日關系的美好期盼。下列名句與該俳句蘊涵相同哲理的是()
1
A.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B.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C.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10、“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予詩書圖畫之內(nèi),而俗氣潛消!边@告訴我們()
A.要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C.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二、語言文字運用(10分)
11、“微博”已經(jīng)逐漸成為當今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不少名人都紛紛選擇通過“微博”這一方式和自己的粉絲互動,或者發(fā)表自己對于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看法或意見。與此同時,“微博”還產(chǎn)生了大量的經(jīng)典語錄,為網(wǎng)民所津津樂道。部分門戶網(wǎng)站還開展了“微博小說大賽”。請以“自主招生”為主題,寫一則微博,要求凸顯個性,令人回味,并引用或化用一句古詩文,不多于140字。
三、文言文翻譯(20分)
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茍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云天子德厚焉澤湛焉而后稱帝又加美焉而后稱皇今稱號甚美而實不出長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邊長不寧中長不靜譬如伏虎見便必動將何時已昔高帝起布衣而服九州今陛下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竊為陛下不足且事勢有甚逆者焉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蠻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是倒植之勢也天下之勢倒植矣莫之能理猶為國有人乎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舟車所至可使如志而特捫然數(shù)百里而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漢·賈誼《新書·威不信》
四、現(xiàn)代文閱讀(20分)
填空、對話與興味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完成之后,在沒有和讀者發(fā)生關系之前,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稱為“第一文本”。經(jīng)由閱讀之后,文學作品才能擺脫孤立的“自在”存在狀態(tài),成為“自為”的存在,即作為審美對象即“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見,“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礎上,經(jīng)由讀者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
(一)填空、對話
波蘭現(xiàn)象學美學家羅曼·英加登(RomanIngarden,1893—1970)指出,在文學作品的諸層次結構中,語言現(xiàn)象中的語詞一聲音關系是固定的,詞、句、段各級語音單位的意義及組合也是不變的,而表現(xiàn)的客體層和圖式化方面層等,則帶有虛構的純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難以明晰界說的。至于思想觀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蘊含,更是混沌朦朧的,因此,文學作品的最終完成,必須依靠讀者自己去體驗、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礎上,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伊瑟爾進而指出,文學文本只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召喚結構”,它召喚讀者在其可能范圍內(nèi)充分發(fā)揮再創(chuàng)造的才能。與之相近,德國闡釋學理論家伽達默爾(Hans-CeorgeGadamer,1900-)也早已指出,藝術存在于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之中,作品的意義與作者個人的體驗之間沒什么關聯(lián),而是在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種吁請、呼喚,它渴求被理解;而讀者則積極地應答,理解文本提出的問題,這就構成了“對話”。伽達默爾還指出,文學作品的意義并非取決
于一次對話,而是取決于無限的對話。因為文本屬于無限綿延著的歷史,歷史不斷,對話便永在綿延之中。因此,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是多重的,不確定的,變動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藝術作品的真正意義的發(fā)現(xiàn)永遠沒有止境,是一個與歷史本身相同的無限過程。所以,伽達默爾強調(diào)藝術作品是“開放”的,流動的,隨著不同讀者的參與對話,同一文本必會生出無數(shù)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興味
中國古代文論中強調(diào)的“興味”,實際也已包含著與英加登的“填空”、伊瑟爾“召喚結構”、伽達默爾的“對話”相近的見解。孔子“詩可以興”的見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釋,即為“感發(fā)志意”,也就是說,讀詩可以激發(fā)人們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感悟體味詩中的意蘊。南北朝時的鐘嶸,在《詩品序》中進而提出了“滋味說”。鐘嶸所謂“滋味”,主要是指當時的五言詩言簡意豐,可以“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圖亦從閱讀欣賞的角度指出,詩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說,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讀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體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無限豐富的意蘊和旨趣。中國古代文論中諸如此類的“興味”之說,與西方現(xiàn)代文論中的“填空”“召喚結構”“對話”等見解,顯然有著相通之處。
實際上,不論英加登的“填空”說、伊瑟爾“召喚結構”說,還是伽達默爾的“對話”說,以及中國古代的“興味”觀,所揭示的都是文學作品閱讀接受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學作品構成審美價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從文學作品本身而言,造成這種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第一,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讀者看到的文學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號的系列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構成審美對象的物質形態(tài)的形體、色彩、線條之類。文學文本中的文字符號,只有經(jīng)由讀者的理解、想象、體驗,才能還原為可以構成審美的形象,而這種“還原”過程必會伴隨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因素。第二,與其他科學著作相比,文學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語言,有著明顯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不可能像科學著作那樣準確、嚴密和清晰。因此,文學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隨著讀者在文字符號基礎上展開的想象才能進行!皾M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這詩句看起來雖是形象可感的,但實際上卻隱含著文字符號難以盡述的無數(shù)“空白”:園中究竟是怎樣的春色?枝頭盛開著多少杏花?花兒開到怎樣的程度?園墻用什么建成?有著怎樣的高度?以及詩句中包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有著怎樣的審美意義???所有這些,都必須經(jīng)由讀者自己去“填空”,去“對話”,去“興味”。
13、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下列名詞術語:第二文本、填空、對話。(6分)
14、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現(xiàn)代文論的見解有何相通之處?為什么?請用不多于90字的語言對這兩個問題加以表述。(6分)
15、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完成之后,在沒有和讀者發(fā)生關系之前,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聯(lián)系你閱讀過的文學名著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8分)
五、作文題(提供兩個作文題,選擇其一,30分)
行的是“父母是皇帝,兒女是臣民”“孩子做錯事就要打”,他給孩子從小定家規(guī):不許看電視、不許上網(wǎng)、不許參加課外活動??在他的指導下,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北大。
面對這種情況,你一定想說些什么,請以“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體自選。
六、作文(40分)
16、請以“廣告”為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一、CBCABBABAB
【參考范例】以前,人民幣上起先有五十六個民族,再后來,是四大領袖,再后來,就只有毛爺爺屹立不倒了。同樣的一張紙幣,從能供56人花銷到只能支撐一個人的生活,毛爺爺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淚下”啊!(要求或幽默,或深刻,引用得到,意義表達清晰。)
翻譯大義:古代的正統(tǒng)大義是,東西南北只要是舟車能夠到達、人跡所至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然后才能稱天子;德行深厚,恩澤廣泛,然后可以稱帝;有美德更好的時候,可以稱皇。現(xiàn)在主上的稱號十分美好,然而(恩澤威嚴等)實際上不出長城。他們(指匈奴)不僅僅是不服從您的統(tǒng)治,而且大不敬。邊境和中原之地常不安寧,(匈奴)就像伏虎,見機而動,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以前高帝起于平民百姓而震服九州,現(xiàn)在陛下執(zhí)掌九州卻不能震服匈奴,私下里認為陛下不足,而且形勢有十分逆反的現(xiàn)象。天子,天下的首腦,是什么?是上位之人。蠻夷,是天下的足,是什么?是下位之人。征令蠻夷,是主上的行為;供貢天子,是臣下的禮儀。足現(xiàn)在反而位居上位,首只能居于下位,是顛倒的形勢。天下的形勢顛倒。卻不能治理,稱得上國家有人嗎?德行可阻向遠方施行,威嚴可以向遠方施展,舟車能夠到的地方,意圖可以實現(xiàn),而現(xiàn)在只能管制數(shù)百里的地方切威嚴命令不能使人信服,真是使人流涕啊。
四、13、
于一次對話,而是取決于無限的對話。因為文本屬于無限綿延著的歷史,歷史不斷,對話便永在綿延之中。因此,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是多重的,不確定的,變動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藝術作品的真正意義的發(fā)現(xiàn)永遠沒有止境,是一個與歷史本身相同的無限過程。所以,伽達默爾強調(diào)藝術作品是“開放”的,流動的,隨著不同讀者的參與對話,同一文本必會生出無數(shù)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興味
中國古代文論中強調(diào)的“興味”,實際也已包含著與英加登的“填空”、伊瑟爾“召喚結構”、伽達默爾的“對話”相近的見解。孔子“詩可以興”的見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釋,即為“感發(fā)志意”,也就是說,讀詩可以激發(fā)人們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感悟體味詩中的意蘊。南北朝時的鐘嶸,在《詩品序》中進而提出了“滋味說”。鐘嶸所謂“滋味”,主要是指當時的五言詩言簡意豐,可以“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圖亦從閱讀欣賞的角度指出,詩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說,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讀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體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無限豐富的意蘊和旨趣。中國古代文論中諸如此類的“興味”之說,與西方現(xiàn)代文論中的“填空”“召喚結構”“對話”等見解,顯然有著相通之處。
實際上,不論英加登的“填空”說、伊瑟爾“召喚結構”說,還是伽達默爾的“對話”說,以及中國古代的“興味”觀,所揭示的都是文學作品閱讀接受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學作品構成審美價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從文學作品本身而言,造成這種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第一,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讀者看到的文學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號的系列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構成審美對象的物質形態(tài)的形體、色彩、線條之類。文學文本中的文字符號,只有經(jīng)由讀者的理解、想象、體驗,才能還原為可以構成審美的形象,而這種“還原”過程必會伴隨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因素。第二,與其他科學著作相比,文學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語言,有著明顯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不可能像科學著作那樣準確、嚴密和清晰。因此,文學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隨著讀者在文字符號基礎上展開的想象才能進行!皾M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這詩句看起來雖是形象可感的,但實際上卻隱含著文字符號難以盡述的無數(shù)“空白”:園中究竟是怎樣的春色?枝頭盛開著多少杏花?花兒開到怎樣的程度?園墻用什么建成?有著怎樣的高度?以及詩句中包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有著怎樣的審美意義???所有這些,都必須經(jīng)由讀者自己去“填空”,去“對話”,去“興味”。
13、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下列名詞術語:第二文本、填空、對話。(6分)
14、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現(xiàn)代文論的見解有何相通之處?為什么?請用不多于90字的語言對這兩個問題加以表述。(6分)
15、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完成之后,在沒有和讀者發(fā)生關系之前,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聯(lián)系你閱讀過的文學名著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8分)
五、作文題(提供兩個作文題,選擇其一,30分)
行的是“父母是皇帝,兒女是臣民”“孩子做錯事就要打”,他給孩子從小定家規(guī):不許看電視、不許上網(wǎng)、不許參加課外活動??在他的指導下,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北大。
面對這種情況,你一定想說些什么,請以“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體自選。
六、作文(40分)
16、請以“廣告”為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一、CBCABBABAB
【參考范例】以前,人民幣上起先有五十六個民族,再后來,是四大領袖,再后來,就只有毛爺爺屹立不倒了。同樣的一張紙幣,從能供56人花銷到只能支撐一個人的生活,毛爺爺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淚下”啊!(要求或幽默,或深刻,引用得到,意義表達清晰。)
翻譯大義:古代的正統(tǒng)大義是,東西南北只要是舟車能夠到達、人跡所至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然后才能稱天子;德行深厚,恩澤廣泛,然后可以稱帝;有美德更好的時候,可以稱皇。現(xiàn)在主上的稱號十分美好,然而(恩澤威嚴等)實際上不出長城。他們(指匈奴)不僅僅是不服從您的統(tǒng)治,而且大不敬。邊境和中原之地常不安寧,(匈奴)就像伏虎,見機而動,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以前高帝起于平民百姓而震服九州,現(xiàn)在陛下執(zhí)掌九州卻不能震服匈奴,私下里認為陛下不足,而且形勢有十分逆反的現(xiàn)象。天子,天下的首腦,是什么?是上位之人。蠻夷,是天下的足,是什么?是下位之人。征令蠻夷,是主上的行為;供貢天子,是臣下的禮儀。足現(xiàn)在反而位居上位,首只能居于下位,是顛倒的形勢。天下的形勢顛倒。卻不能治理,稱得上國家有人嗎?德行可阻向遠方施行,威嚴可以向遠方施展,舟車能夠到的地方,意圖可以實現(xiàn),而現(xiàn)在只能管制數(shù)百里的地方切威嚴命令不能使人信服,真是使人流涕啊。
四、13、
行的是“父母是皇帝,兒女是臣民”“孩子做錯事就要打”,他給孩子從小定家規(guī):不許看電視、不許上網(wǎng)、不許參加課外活動??在他的指導下,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北大。
面對這種情況,你一定想說些什么,請以“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體自選。
六、作文(40分)
16、請以“廣告”為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一、CBCABBABAB
【參考范例】以前,人民幣上起先有五十六個民族,再后來,是四大領袖,再后來,就只有毛爺爺屹立不倒了。同樣的一張紙幣,從能供56人花銷到只能支撐一個人的生活,毛爺爺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淚下”啊!(要求或幽默,或深刻,引用得到,意義表達清晰。)
翻譯大義:古代的正統(tǒng)大義是,東西南北只要是舟車能夠到達、人跡所至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然后才能稱天子;德行深厚,恩澤廣泛,然后可以稱帝;有美德更好的時候,可以稱皇,F(xiàn)在主上的稱號十分美好,然而(恩澤威嚴等)實際上不出長城。他們(指匈奴)不僅僅是不服從您的統(tǒng)治,而且大不敬。邊境和中原之地常不安寧,(匈奴)就像伏虎,見機而動,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以前高帝起于平民百姓而震服九州,現(xiàn)在陛下執(zhí)掌九州卻不能震服匈奴,私下里認為陛下不足,而且形勢有十分逆反的現(xiàn)象。天子,天下的首腦,是什么?是上位之人。蠻夷,是天下的足,是什么?是下位之人。征令蠻夷,是主上的行為;供貢天子,是臣下的禮儀。足現(xiàn)在反而位居上位,首只能居于下位,是顛倒的形勢。天下的形勢顛倒。卻不能治理,稱得上國家有人嗎?德行可阻向遠方施行,威嚴可以向遠方施展,舟車能夠到的地方,意圖可以實現(xiàn),而現(xiàn)在只能管制數(shù)百里的地方切威嚴命令不能使人信服,真是使人流涕啊。
四、13、
2012年清華自主招生筆試題及答案
科目:語文考試時間:2012年12月17日
本試卷滿分100分。請將答案和必要的解答過程寫在答題紙上。另有5分獎勵分,如個別題目表現(xiàn)特別出色,可酌情在滿分基礎上額外加分。
一、語言基礎知識(10分)
1、“篳路藍縷,以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边@是古楚先民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
A.起B(yǎng).乞C.啟
2、夕陽西下,暮色沉沉,的林海,發(fā)生了陣陣的松濤聲。
A.蒼茫B.蒼莽C.滄茫
3、工廠抓生產(chǎn),既要注意,也要講究質量,二者不可偏廢。
A.功效B.工率C.工效
4、他的心術,你們難道不知?自古道:“吉人自有天!比嗡趺醋鋈,我只是不管。()
A.相B.像C.象
5、退居二線,擺脫了繁忙的事務,可沒過幾天日子,他又閑不住了。()
A.安靜B.清靜C.清凈
6、這次搶購風潮來得迅猛,波及面廣,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體真相滯后,少數(shù)商家乘機利用等,但歸根結底,是群眾性的盲目跟從。
A.披露B.曝露C.透露
7、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引古論今,。
A.侃侃而談B.夸夸其談C.滔滔不絕
8、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勤政為民,扎實工作,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
A.牟取B.謀取C.繆取
9、2007年12月29日,溫家寶總理吟誦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俳句“常憶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歲,明年春更好”送給到訪的福田康夫首相,表達了中日領導人和中日人民對中日關系的美好期盼。下列名句與該俳句蘊涵相同哲理的是()
A.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B.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C.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10、“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予詩書圖畫之內(nèi),而俗氣潛消!边@告訴我們()
A.要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C.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二、語言文字運用(10分)
11、“微博”已經(jīng)逐漸成為當今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不少名人都紛紛選擇通過“微博”這一方式和自己的粉絲互動,或者發(fā)表自己對于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看法或意見。與此同時,“微博”還產(chǎn)生了大量的經(jīng)典語錄,為網(wǎng)民所津津樂道。部分門戶網(wǎng)站還開展了“微博小說大賽”。請以“自主招生”為主題,寫一則微博,要求凸顯個性,令人回味,并引用或化用一句古詩文,不多于140字。
三、文言文翻譯(20分)
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茍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云天子德厚焉澤湛焉而后稱帝又加美焉而后稱皇今稱號甚美而實不出長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邊長不寧中長不靜譬如伏虎見便必動將何時已昔高帝起布衣而服九州今陛下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竊為陛下不足且事勢有甚逆者焉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蠻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是倒植之勢也天下之勢倒植矣莫之能理猶為國有人乎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舟車所至可使如志而特捫然數(shù)百里而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獫h·賈誼《新書·威不信》
四、現(xiàn)代文閱讀(20分)
填空、對話與興味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完成之后,在沒有和讀者發(fā)生關系之前,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稱為“第一文本”。經(jīng)由閱讀之后,文學作品才能擺脫孤立的“自在”存在狀態(tài),成為“自為”的存在,即作為審美對象即“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見,“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礎上,經(jīng)由讀者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
(一)填空、對話
波蘭現(xiàn)象學美學家羅曼·英加登(RomanIngarden,1893—1970)指出,在文學作品的諸層次結構中,語言現(xiàn)象中的語詞一聲音關系是固定的,詞、句、段各級語音單位的意義及組合也是不變的,而表現(xiàn)的客體層和圖式化方面層等,則帶有虛構的純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難以明晰界說的。至于思想觀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蘊含,更是混沌朦朧的,因此,文學作品的最終完成,必須依靠讀者自己去體驗、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礎上,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伊瑟爾進而指出,文學文本只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召喚結構”,它召喚讀者在其可能范圍內(nèi)充分發(fā)揮再創(chuàng)造的才能。與之相近,德國闡釋學理論家伽達默爾(Hans-CeorgeGadamer,1900-)也早已指出,藝術存在于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之中,作品的意義與作者個人的體驗之間沒什么關聯(lián),而是在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種吁請、呼喚,它渴求被理解;而讀者則積極地應答,理解文本提出的問題,這就構成了“對話”。伽達默爾還指出,文學作品的意義并非取決
于一次對話,而是取決于無限的對話。因為文本屬于無限綿延著的歷史,歷史不斷,對話便永在綿延之中。因此,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是多重的,不確定的,變動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藝術作品的真正意義的發(fā)現(xiàn)永遠沒有止境,是一個與歷史本身相同的無限過程。所以,伽達默爾強調(diào)藝術作品是“開放”的,流動的,隨著不同讀者的參與對話,同一文本必會生出無數(shù)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興味
中國古代文論中強調(diào)的“興味”,實際也已包含著與英加登的“填空”、伊瑟爾“召喚結構”、伽達默爾的“對話”相近的見解?鬃印霸娍梢耘d”的見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釋,即為“感發(fā)志意”,也就是說,讀詩可以激發(fā)人們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感悟體味詩中的意蘊。南北朝時的鐘嶸,在《詩品序》中進而提出了“滋味說”。鐘嶸所謂“滋味”,主要是指當時的五言詩言簡意豐,可以“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圖亦從閱讀欣賞的角度指出,詩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說,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讀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體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無限豐富的意蘊和旨趣。中國古代文論中諸如此類的“興味”之說,與西方現(xiàn)代文論中的“填空”“召喚結構”“對話”等見解,顯然有著相通之處。
實際上,不論英加登的“填空”說、伊瑟爾“召喚結構”說,還是伽達默爾的“對話”說,以及中國古代的“興味”觀,所揭示的都是文學作品閱讀接受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學作品構成審美價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從文學作品本身而言,造成這種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第一,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讀者看到的文學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號的系列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構成審美對象的物質形態(tài)的形體、色彩、線條之類。文學文本中的文字符號,只有經(jīng)由讀者的理解、想象、體驗,才能還原為可以構成審美的形象,而這種“還原”過程必會伴隨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因素。第二,與其他科學著作相比,文學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語言,有著明顯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不可能像科學著作那樣準確、嚴密和清晰。因此,文學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隨著讀者在文字符號基礎上展開的想象才能進行。“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這詩句看起來雖是形象可感的,但實際上卻隱含著文字符號難以盡述的無數(shù)“空白”:園中究竟是怎樣的春色?枝頭盛開著多少杏花?花兒開到怎樣的程度?園墻用什么建成?有著怎樣的高度?以及詩句中包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有著怎樣的審美意義???所有這些,都必須經(jīng)由讀者自己去“填空”,去“對話”,去“興味”。
13、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下列名詞術語:第二文本、填空、對話。(6分)
14、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現(xiàn)代文論的見解有何相通之處?為什么?請用不多于90字的語言對這兩個問題加以表述。(6分)
15、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完成之后,在沒有和讀者發(fā)生關系之前,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聯(lián)系你閱讀過的文學名著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8分)
五、作文題(提供兩個作文題,選擇其一,30分)
行的是“父母是皇帝,兒女是臣民”“孩子做錯事就要打”,他給孩子從小定家規(guī):不許看電視、不許上網(wǎng)、不許參加課外活動??在他的指導下,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北大。
面對這種情況,你一定想說些什么,請以“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體自選。
六、作文(40分)
16、請以“廣告”為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一、CBCABBABAB
【參考范例】以前,人民幣上起先有五十六個民族,再后來,是四大領袖,再后來,就只有毛爺爺屹立不倒了。同樣的一張紙幣,從能供56人花銷到只能支撐一個人的生活,毛爺爺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淚下”啊!(要求或幽默,或深刻,引用得到,意義表達清晰。)
翻譯大義:古代的正統(tǒng)大義是,東西南北只要是舟車能夠到達、人跡所至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然后才能稱天子;德行深厚,恩澤廣泛,然后可以稱帝;有美德更好的時候,可以稱皇。現(xiàn)在主上的稱號十分美好,然而(恩澤威嚴等)實際上不出長城。他們(指匈奴)不僅僅是不服從您的統(tǒng)治,而且大不敬。邊境和中原之地常不安寧,(匈奴)就像伏虎,見機而動,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以前高帝起于平民百姓而震服九州,現(xiàn)在陛下執(zhí)掌九州卻不能震服匈奴,私下里認為陛下不足,而且形勢有十分逆反的現(xiàn)象。天子,天下的首腦,是什么?是上位之人。蠻夷,是天下的足,是什么?是下位之人。征令蠻夷,是主上的行為;供貢天子,是臣下的禮儀。足現(xiàn)在反而位居上位,首只能居于下位,是顛倒的形勢。天下的形勢顛倒。卻不能治理,稱得上國家有人嗎?德行可阻向遠方施行,威嚴可以向遠方施展,舟車能夠到的地方,意圖可以實現(xiàn),而現(xiàn)在只能管制數(shù)百里的地方切威嚴命令不能使人信服,真是使人流涕啊。
四、13、
2012年清華自主招生筆試題及答案
科目:語文考試時間:2012年12月17日
本試卷滿分100分。請將答案和必要的解答過程寫在答題紙上。另有5分獎勵分,如個別題目表現(xiàn)特別出色,可酌情在滿分基礎上額外加分。
一、語言基礎知識(10分)
1、“篳路藍縷,以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边@是古楚先民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
A.起B(yǎng).乞C.啟
2、夕陽西下,暮色沉沉,的林海,發(fā)生了陣陣的松濤聲。
A.蒼茫B.蒼莽C.滄茫
3、工廠抓生產(chǎn),既要注意,也要講究質量,二者不可偏廢。
A.功效B.工率C.工效
4、他的心術,你們難道不知?自古道:“吉人自有天。”任他怎么做去,我只是不管。()
A.相B.像C.象
5、退居二線,擺脫了繁忙的事務,可沒過幾天日子,他又閑不住了。()
A.安靜B.清靜C.清凈
6、這次搶購風潮來得迅猛,波及面廣,其原因固然很多,比如媒體真相滯后,少數(shù)商家乘機利用等,但歸根結底,是群眾性的盲目跟從。
A.披露B.曝露C.透露
7、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引古論今,。
A.侃侃而談B.夸夸其談C.滔滔不絕
8、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勤政為民,扎實工作,為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
A.牟取B.謀取C.繆取
9、2007年12月29日,溫家寶總理吟誦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俳句“常憶融冰旅,梅花瑞雪兆新歲,明年春更好”送給到訪的福田康夫首相,表達了中日領導人和中日人民對中日關系的美好期盼。下列名句與該俳句蘊涵相同哲理的是()
A.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B.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C.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10、“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間,而塵心漸息:夷猶予詩書圖畫之內(nèi),而俗氣潛消!边@告訴我們()
A.要積極參加各種文化活動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C.文化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二、語言文字運用(10分)
11、“微博”已經(jīng)逐漸成為當今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不少名人都紛紛選擇通過“微博”這一方式和自己的粉絲互動,或者發(fā)表自己對于社會文化現(xiàn)象的看法或意見。與此同時,“微博”還產(chǎn)生了大量的經(jīng)典語錄,為網(wǎng)民所津津樂道。部分門戶網(wǎng)站還開展了“微博小說大賽”。請以“自主招生”為主題,寫一則微博,要求凸顯個性,令人回味,并引用或化用一句古詩文,不多于140字。
三、文言文翻譯(20分)
古之正義東西南北茍舟車之所達人跡之所至莫不率服而后云天子德厚焉澤湛焉而后稱帝又加美焉而后稱皇今稱號甚美而實不出長城彼非特不服也又大不敬邊長不寧中長不靜譬如伏虎見便必動將何時已昔高帝起布衣而服九州今陛下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竊為陛下不足且事勢有甚逆者焉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蠻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是倒植之勢也天下之勢倒植矣莫之能理猶為國有人乎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舟車所至可使如志而特捫然數(shù)百里而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獫h·賈誼《新書·威不信》
四、現(xiàn)代文閱讀(20分)
填空、對話與興味
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完成之后,在沒有和讀者發(fā)生關系之前,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稱為“第一文本”。經(jīng)由閱讀之后,文學作品才能擺脫孤立的“自在”存在狀態(tài),成為“自為”的存在,即作為審美對象即“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見,“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礎上,經(jīng)由讀者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
(一)填空、對話
波蘭現(xiàn)象學美學家羅曼·英加登(RomanIngarden,1893—1970)指出,在文學作品的諸層次結構中,語言現(xiàn)象中的語詞一聲音關系是固定的,詞、句、段各級語音單位的意義及組合也是不變的,而表現(xiàn)的客體層和圖式化方面層等,則帶有虛構的純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難以明晰界說的。至于思想觀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蘊含,更是混沌朦朧的,因此,文學作品的最終完成,必須依靠讀者自己去體驗、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礎上,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伊瑟爾進而指出,文學文本只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召喚結構”,它召喚讀者在其可能范圍內(nèi)充分發(fā)揮再創(chuàng)造的才能。與之相近,德國闡釋學理論家伽達默爾(Hans-CeorgeGadamer,1900-)也早已指出,藝術存在于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之中,作品的意義與作者個人的體驗之間沒什么關聯(lián),而是在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種吁請、呼喚,它渴求被理解;而讀者則積極地應答,理解文本提出的問題,這就構成了“對話”。伽達默爾還指出,文學作品的意義并非取決
于一次對話,而是取決于無限的對話。因為文本屬于無限綿延著的歷史,歷史不斷,對話便永在綿延之中。因此,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是多重的,不確定的,變動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藝術作品的真正意義的發(fā)現(xiàn)永遠沒有止境,是一個與歷史本身相同的無限過程。所以,伽達默爾強調(diào)藝術作品是“開放”的,流動的,隨著不同讀者的參與對話,同一文本必會生出無數(shù)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興味
中國古代文論中強調(diào)的“興味”,實際也已包含著與英加登的“填空”、伊瑟爾“召喚結構”、伽達默爾的“對話”相近的見解。孔子“詩可以興”的見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釋,即為“感發(fā)志意”,也就是說,讀詩可以激發(fā)人們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并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感悟體味詩中的意蘊。南北朝時的鐘嶸,在《詩品序》中進而提出了“滋味說”。鐘嶸所謂“滋味”,主要是指當時的五言詩言簡意豐,可以“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圖亦從閱讀欣賞的角度指出,詩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說,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讀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體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無限豐富的意蘊和旨趣。中國古代文論中諸如此類的“興味”之說,與西方現(xiàn)代文論中的“填空”“召喚結構”“對話”等見解,顯然有著相通之處。
實際上,不論英加登的“填空”說、伊瑟爾“召喚結構”說,還是伽達默爾的“對話”說,以及中國古代的“興味”觀,所揭示的都是文學作品閱讀接受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學作品構成審美價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從文學作品本身而言,造成這種方式和特征的根本原因是:第一,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讀者看到的文學作品只是抽象性文字符號的系列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構成審美對象的物質形態(tài)的形體、色彩、線條之類。文學文本中的文字符號,只有經(jīng)由讀者的理解、想象、體驗,才能還原為可以構成審美的形象,而這種“還原”過程必會伴隨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因素。第二,與其他科學著作相比,文學作品主要使用的是描述性語言,有著明顯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不可能像科學著作那樣準確、嚴密和清晰。因此,文學作品的接受,只有伴隨著讀者在文字符號基礎上展開的想象才能進行!皾M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這詩句看起來雖是形象可感的,但實際上卻隱含著文字符號難以盡述的無數(shù)“空白”:園中究竟是怎樣的春色?枝頭盛開著多少杏花?花兒開到怎樣的程度?園墻用什么建成?有著怎樣的高度?以及詩句中包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有著怎樣的審美意義???所有這些,都必須經(jīng)由讀者自己去“填空”,去“對話”,去“興味”。
13、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下列名詞術語:第二文本、填空、對話。(6分)
14、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現(xiàn)代文論的見解有何相通之處?為什么?請用不多于90字的語言對這兩個問題加以表述。(6分)
15、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完成之后,在沒有和讀者發(fā)生關系之前,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請聯(lián)系你閱讀過的文學名著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8分)
五、作文題(提供兩個作文題,選擇其一,30分)
行的是“父母是皇帝,兒女是臣民”“孩子做錯事就要打”,他給孩子從小定家規(guī):不許看電視、不許上網(wǎng)、不許參加課外活動??在他的指導下,三個孩子都考上了北大。
面對這種情況,你一定想說些什么,請以“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體自選。
六、作文(40分)
16、請以“廣告”為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
一、CBCABBABAB
【參考范例】以前,人民幣上起先有五十六個民族,再后來,是四大領袖,再后來,就只有毛爺爺屹立不倒了。同樣的一張紙幣,從能供56人花銷到只能支撐一個人的生活,毛爺爺只能“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淚下”啊!(要求或幽默,或深刻,引用得到,意義表達清晰。)
翻譯大義:古代的正統(tǒng)大義是,東西南北只要是舟車能夠到達、人跡所至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然后才能稱天子;德行深厚,恩澤廣泛,然后可以稱帝;有美德更好的時候,可以稱皇。現(xiàn)在主上的稱號十分美好,然而(恩澤威嚴等)實際上不出長城。他們(指匈奴)不僅僅是不服從您的統(tǒng)治,而且大不敬。邊境和中原之地常不安寧,(匈奴)就像伏虎,見機而動,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以前高帝起于平民百姓而震服九州,現(xiàn)在陛下執(zhí)掌九州卻不能震服匈奴,私下里認為陛下不足,而且形勢有十分逆反的現(xiàn)象。天子,天下的首腦,是什么?是上位之人。蠻夷,是天下的足,是什么?是下位之人。征令蠻夷,是主上的行為;供貢天子,是臣下的禮儀。足現(xiàn)在反而位居上位,首只能居于下位,是顛倒的形勢。天下的形勢顛倒。卻不能治理,稱得上國家有人嗎?德行可阻向遠方施行,威嚴可以向遠方施展,舟車能夠到的地方,意圖可以實現(xiàn),而現(xiàn)在只能管制數(shù)百里的地方切威嚴命令不能使人信服,真是使人流涕啊。
四、13、
本站(databaseit.com)部分圖文轉自網(wǎng)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底部郵箱),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