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得好的夸獎句
文章寫得好的夸獎句有很多,對于許多朋友在看到好文章時由衷的想要說文章寫得好,卻不知用什么來表達時,可以借鑒以下句子。
1.大俠文采飛揚才情過人李白唐伯虎杜甫泰戈爾在世看此文章必定甘敗下風從此無臉見人,在下對你的敬佩之意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2.你的文章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讀后如醍醐灌頂,令我茅塞頓開。
3.文貴新,發(fā)人深思動人心;文貴奇,使人入神著人迷;文貴精,如果刪句一場空;文貴真,熱情打動石頭心。
4.您的文章主題明確,文情并茂。深深的打動人心,引發(fā)共鳴。
5.暖暖的陽光溫柔地灑落,泡一壺香茗,在絲絲縷縷的清新中輕輕的讓書面舒展,輕撫上面的文字,讓一個個跳動的音韻把我導向各處的恩許之地,一種難以名狀的舒坦就在我的心中飄散開來。
6.這篇文章短小精干,言論等簡短有力,文章的氣勢雄偉,矯健有力。
7.您寫的這篇文章,如行云流水,徜徉恣肆。
8、他的文章真處處真知灼見,真是字字珠璣,讓人深深體會到開卷有益,成為大家不曾謀面的良師益友,所有人都在期望他的佳作不斷問世。
9、如一首詩,鏗鏘的韻律吟誦著古典之美。如一幅畫,優(yōu)雅的筆觸渲染著潑墨之灑脫。
10、文章直截了當談本題,不拐彎抹角,言之有序,簡單扼要,不煩瑣。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在贊美的時候,有可能是出于拍馬屁,對于這些朋友,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問到哪里寫得好時就啞口無言了,下面來分享下,如何看一篇文章是否寫得好,從哪些方面來判斷呢。
當我們看到一篇好文章時,總會由衷地感嘆“寫得真好”!具體好在哪里呢?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是為什么呢?
一、不知“文章好在哪里”的原因
不知“文章好在哪里”,我們可能以為是能力素質(zhì)的問題,細細想來,能力素質(zhì)是一個方面,更多時候是技巧的問題。
1.缺乏拓展思考的意識。長輩總是教導我們不要“讀死書”,意思是要養(yǎng)成勤于思考勤于總結的好習慣,做到身在書中、心游書外,掌握用發(fā)散性、延伸性、拓展性思維解析書中觀點的方法。我們之所以講不出文章好在哪里,根本癥結就在于“讀死書”,缺乏對文章問題、觀點、矛盾、結論的辯證思考,主動懷疑、帶著疑問讀書的自主意識欠缺。
2.缺乏分析判斷的技巧。曾有人在網(wǎng)上自爆年拆解500本書。如此高能地讀書雖屬罕見,但他們運用思維導圖、撰寫書評來讀書的方法,卻非常有借鑒價值。不管他們用什么樣的方法讀書,核心在于他們掌握了高質(zhì)量讀書的技巧。我們對“文章好在哪里”講不出個所以然,正是因為缺乏有效的讀書經(jīng)驗,沒有掌握高能的讀書技巧,缺乏辨別文章質(zhì)量高低技能!
3.缺乏知識底蘊的積累。感嘆“真好”的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比如,當別人點到自己認知盲點、知識盲區(qū)時,內(nèi)心深處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真牛”的感慨,當別人道出了自己無法用語言表述的心里話時,總有一種醍醐灌頂之感。其實,我們的感嘆除卻贊美,更多是無奈。細思問題根源,厚積薄發(fā)、久久為功的功力不夠才是真正病灶。
二、掌握閱讀技巧的必要性
庖丁之所能秀高超解牛之技,那是因為庖丁對牛的經(jīng)脈、骨架、肌肉結構了然于胸。掌握閱讀技巧,是培養(yǎng)邏輯思維、豐富寫作技巧、拓展知識儲備的必要條件。
1.培養(yǎng)邏輯思維的需要。每篇文章都有一條貫穿始終的“絲線”,我們稱之為“主線”,也是常講的邏輯。有的文章以時間為主線,有的文章以事件發(fā)展為主線......能不能把文章讀懂,關鍵就在于能不能抓住文章的主線或邏輯。經(jīng)常閱讀邏輯性強的文章,有助于培養(yǎng)我們的邏輯思維,這對于公文寫作者來講尤其重要。因為寫公文最重要的步驟便是列提綱,列提綱也就是理順邏輯。所以,掌握閱讀技巧,熟諳文章邏輯,直接效果便是文章主線清晰,間接效果是邏輯思維顯著增強。
2.豐富寫作技巧的需要。每篇好文章都是作者精湛寫作技能的孔雀開屏,文章中蘊藏的新穎思路、破題技巧、思維邏輯、結構布局、詞句搭配方式,無不是作者綜合素養(yǎng)的集中展現(xiàn)。深入細致地解剖一篇文章,比閉門撰寫10稿效果更好。機關“筆桿子”常講寫作要“多看、多思、多想”,實質(zhì)就是告誡我們,豐富寫作技能最直接的辦法是參考借鑒、取長補短,最有效的辦法是多學習多琢磨多積累。
3.拓展知識儲備的需要。什么樣的文章最能吸引人?對于公文而言,新穎觀點最吸引人。曾經(jīng)有人這樣描述班子團結:“一班人”像“石榴籽”緊密團結在一起,只要大家能攥指成拳,便形成攻堅克難的“拳頭力量”;有人在分析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時,引用“割韭菜”來批評治標不治本的虛假作風......這些生動形象的文字,背后是作者豐富閱歷與厚實積累的集中表現(xiàn)。如果我們掌握了閱讀技巧,便能從文章中汲取營養(yǎng),拓展思維眼界,增加知識儲備,為以后寫出生動文字“廣積糧、高筑墻”。
三、如何正確判斷文章優(yōu)劣
究竟該如何判斷一篇文章的優(yōu)劣,并且分析得頭頭是道呢?個人認為,只需遵循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局部的規(guī)律,便能輕松解析文章曲折!具體來講,就是要做好“五個判斷”。
第一步:判斷文章體裁
世間一切均是由事與物組合而成,人類認識新事物,會習慣性地會為其命名,意圖在于方便識別和辨認。這有點像飯館點菜,菜單會根據(jù)熱菜、涼菜,肉菜、蔬菜,特色菜、家常菜來區(qū)分標注菜名,目的就是方便顧客一目了然,快速選擇符合自己口味的菜目。閱讀文章同樣如此,沒有人會在第一眼把注意力放在具體內(nèi)容上,總是首先判斷文章屬于什么體裁,是否符合自己認知。特別是公文寫作者,閱讀文章時更具針對性,比如撰寫一份活動報告,有經(jīng)驗的“筆桿子”在尋找素材時,通常會以文章體裁作為首要搜索條件。
那么如何區(qū)分文章體裁呢?文章的文體通常分為文學體裁與文章體裁。文學體裁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文章體裁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公文材料屬于文章體裁中的應用文范疇,就像前面提到了總結材料,它就屬于報告性應用文。
因此,我們閱讀文章時,首先應判斷其類別屬性,才能以其要素、性質(zhì)、特征為標準,判斷文章是否符合好文章條件。同時,因熟知文章體裁屬性,才能準確理解性質(zhì)相近文章之間的差異與區(qū)別,比如決議與決定、批示與批復、通告與通報……等等。
第二步:判斷文章章法
章法就是規(guī)矩、規(guī)律,也是文章的主線與邏輯。一篇文章的脈絡是否清晰,往往決定了文章的價值與生存機率。我們通常是如何判斷文章脈絡是否清晰的呢?
一是看文章主線是否明朗。時間或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常常被當作文章的主線。比如,半年工作總結,通常以時間為軸線對工作進行講評;某個專項工作報告,則是以事件發(fā)展為主線進行總結匯報。閱讀文章時,首先需要判斷主線是否一目了然、清晰明朗,初步確實文章質(zhì)量優(yōu)劣。
二是看提綱是否嚴謹協(xié)調(diào)。提綱是寫作者破題、構思的思想精華。提綱前后是否照應,相互是否兼容,層次是否明了,主次是否清楚,比例是否協(xié)調(diào),這些判斷標準,是概略決定文章優(yōu)劣的關鍵。閱讀文章時,以此為參考,檢驗文章質(zhì)量。
三是看前后邏輯是否順暢。公文材料邏輯相對簡單,基本邏輯關系常分三種:總分、并列、遞進關系。三種邏輯并非各自為陣、孤立存在,往往交叉融合、互為依靠。閱讀文章時,先從提綱中判斷出大邏輯,而后從各段落判斷出小邏輯,只要這些邏輯之間協(xié)調(diào)并存,關系清晰明了,文章質(zhì)量不會差到哪去。
第三步:判斷文章風格
風格是作者獨秀于林的寫作方式與習慣。比如,有人喜歡附庸風雅,那么他寫的材料就會“之乎者也”多一些,譬如形容初春微涼,就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形容淡泊名利,就用“丹青不知老將盡,富貴于我如浮云”,等等;有人性格雷厲風行,那么他寫的材料就會果敢干練一些,譬如在寫材料過程中,喜歡用 “絕對”“嚴禁”“堅決”“務必”等語匯,構成氣勢恢宏的排比句子;有人經(jīng)驗閱歷豐富,那么他寫的材料就會樸實接地氣一些,經(jīng)常會引用一些生活現(xiàn)象作比喻,譬如“割韭菜”“釘釘子”“摸魚蝦”“牛鼻子”“回頭浪”“夾生飯”“撓頭事”“揪辮子”“高壓線”“協(xié)奏曲”“隔心墻”,等等。
凡能自成風格者,皆為行業(yè)大家。寫作同樣如此,凡是文章獨具風韻,寫作之技必有可學可鑒之處。閱讀自成風格的文章,不僅要抬頭仰慕,而且要埋頭思考,思考文章與其他同類文章有何不同?這篇文章比同類文章優(yōu)秀在哪里?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啟迪與感受?只有帶著問號閱讀,才會真正參與,融入作者意境之中,參悟出寫作的精髓與要義。
第四步:判斷文章文法
文法,考驗的是作者對語法掌握的牢固程度。平常寫作只需達到孔子“辭達而已矣”的標準就可以了。但是一份好材料,無論語句順序、遣詞造句都是非?季康,要么讀來瑯瑯上口,要么意蘊幽深綿長,要么論述精辟通透,同樣的漢字,因文字排列組合各異,意境氣質(zhì)將會天差地別。
我們閱讀文章,特別是公文材料,需要有意識地放慢速度,就像吃糖葫蘆,不能亂啃一通,要一個接一個、逐字逐句地細細咀嚼品味,不狼吞虎咽,不一目十行,真正融進去鉆進去。還要像釘釘子一樣,一錘子接著一錘子地敲,把詞匯搭配、語法運用技巧篆刻在心、塑模成形。
當然,閱讀文章也不能盲目地搞崇拜與信仰,同樣需要有批判精神,要經(jīng)常用懷疑的眼光來審視,下意識找找文章里詞與詞、句與句的結合方式有何特別之處,自己能否一一辨認,能否說出個所以然……只有注重細節(jié)研究,久而久之就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
第五步:判斷文章語匯
語匯組合就像女子刺繡,同樣顏色的絲線,同樣質(zhì)地的布料,不同手法、不同構思、不同顏色搭配,刺繡圖案將會霄壤之別。有的顏色搭配不協(xié)調(diào),有的針法陳舊呆板,有的線路雜亂無章,作品質(zhì)量一目了然!
文章同樣由不同種類詞語匯聚而成的,語匯如何搭配,直接影響文章質(zhì)量美觀。比如,王安石在寫“春風又綠江南岸”時,先用了“到”,又改作“過”,后改為“入”,再改作“滿”,但總覺得不能準確表達意境,前前后后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敲定了“綠”字。一個“綠”字,既可作名詞,也可作動詞,不僅描繪出春天的主色調(diào),而且為春風賦予了生命,給人以“動”的感覺。
微妙之處顯真功。閱讀文章遇到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詞語,不僅需要用心牢記,而且要用筆摘錄下來,捫心自問如果換作自己,將會用如何陳述表述?能否達到同樣氣勢效果?為什么自己想不到?比如,有人在強調(diào)規(guī)矩意識時,用不鉆“小空子”、不占“小便宜”、不養(yǎng)“小毛病”、不打“小算盤”、不受“小意思”、不求“小安逸”、不搞“小圈子”來標注紅線底線;有人在強調(diào)轉(zhuǎn)改作風時,用“橡皮泥”“軟柿子”“紙老虎”“稻草人”來批駁錯誤思潮;有人在 強調(diào)紀律時,用“電網(wǎng)”沒電、“地雷”不響、禁令失效、鐵律“啞炮”來警示違規(guī)行為......
以上這些“橡皮泥”“軟柿子”“紙老虎”“稻草人”等詞匯的運用,不僅在詞性與詞義上表述準確恰當,而且在詞匯組合上更顯形象生動,這樣的寫作手法,既是閱讀文章的一味 “調(diào)味劑”,也是升華文章層次的“催化劑”。
最后,還要判斷文章修辭手法的運用,文章里對于某一個意思用了怎樣的寫法?這種表述方法有什么效果與作用?和其他寫法又有什么不同?堅持用審視眼光去鑒賞、批評,久而久之,寫作底蘊與寫作能力必將大受裨益。
轉(zhuǎn)自:文詩書院
本站(databaseit.com)部分圖文轉(zhuǎn)自網(wǎng)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底部郵箱),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