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招真題:中學與大學有何不同?
● 中學與大學有何不同?
● 為什么要上大學?是否每個人都應該上大學?
[真題解析]
同學們是否思考過,我們?yōu)槭裁匆洗髮W?大學之于一個人的生命意義到底是什么?是作為學業(yè)成長過程中必須進行的一個階段,還是一種和人生定位相關的自主選擇?進而如果反思現在凸顯的一些社會現象,一方面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寧愿死磕大學,不愿就讀職業(yè)學校;一方面是社會企業(yè)抱怨本科畢業(yè)生的崗位技能存在明顯缺憾;學生抱怨在大學沒有學到知識和技能。是否可以引發(fā)我們對大學的社會功能性定位的思考?如果大學只是一張崗位技能的求職文憑的話,付出四年青春的代價來換取,是否值得?
筆者認為排除社會性焦慮外,真正的高等學府,存在的社會性價值是精神層面的。這種精神層面的細分就是前瞻性的創(chuàng)造精神、獨立自由的批判精神和深切的社會關懷。誠如弗萊克斯納所說:“大學不是風向標,不能什么熱門就迎合什么。大學應是警示社會的思想庫,而不應是幕僚式的幫忙或者幫閑。”從這個層面上說,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理工科院校,都應該抱著“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學術精神,孜孜以求索十年甚至百年千年后的人類生存狀態(tài),遺世獨立地保有著清醒的聲音,傲然面向任何的權威和壓力。
從1816年洪堡創(chuàng)立柏林大學以來,大學的意義就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學術研究。一個大學的好壞評價,也是從學術角度來衡量的。如果一個高校廢棄了自己的學術研究的能力,是不配稱為大學的。而保有學術能力的一個關鍵點就在于獨立自由的學術氛圍,不屈從于政治權威,也不媚俗于商業(yè)金錢。誠如交通大學前任校長葉恭綽先生所說:“諸君皆學問中人,請先言學問之事。……嘗以為諸君修學當以三為難衡:第一,研究學術,當以學術本身為前提以達于學術獨立境界。……夫學術之事,自有其精神與范圍,非以外力逼迫而得善果者……。”對于中國高校來說,如果保有這種獨立性,科研經費的壓力會非常之大,這是當今高等教育所必須自律的關節(jié)點。
大學之所以被稱為象牙塔,還因為大學保有著道德和理性的堅持,這也是知識分子的操守。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在戰(zhàn)時西遷途中對學生說:“亂世道德墮落,歷史上均是,但大學猶如海上燈塔,吾人不能于此時降落道德標準。切記:異日逢有作弊機會是否能涅而不淄、度而不磷,此乃現代教育試金石也。”反觀最近的一個社會調查,為什么中國社會對于大學教授走穴的反感度有甚于其他,正是因為這種理想的集體共識和現實狀況的落差。
回歸到自主招生,筆者認識的很多大學面試官,期望能夠從優(yōu)秀的學生中選拔出那些具有這種大學精神的好苗子。在尊重學生個體選擇的前提下,他們更青睞的,是有創(chuàng)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的高中生。對于不同的高校來說,這三點只是各有權重的偏愛而已。例如綜合性大學,可能對于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的考量更為偏重,但是絕不是不需要學生有創(chuàng)造精神;對于理工科院校而言,可能對于創(chuàng)造精神和批判精神的考量更為偏重,但絕不會不要學生同時具有社會關懷。而學生可以在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根據高校的性質,略有側重地表達自己在這三個精神層面的事例,以證明自己確實符合這所大學的精神氣質。
[真題討論]
這類題目的回答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喊口號!考生如果希望能夠深深抓住面試官的心,應該從自己高中三年的學習、實踐的經歷中,去證明自己確實存在這種精神氣質。例如筆者曾經帶教過的一位文科女生,她便以自己對張愛玲小說的課題研究,來證明自己的批判精神。在她的課題思考和研究中提出了張愛玲小說前期和后期的差別,以其前期的“悲”和后期的“亮”作為對比,進行作者個人生命經歷的探索。作為一個高中生的課題習作,很有探索性。在面對清華大學的面試過程中,也得到了老師較高的評價。
(2)對大學和專業(yè)之間矛盾的拷問。
本站(databaseit.com)部分圖文轉自網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底部郵箱),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