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型人格與MBTI的前世今生
16型人格的理論基礎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心理類型理論。
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榮格在其學術生涯的早期受到弗洛伊德極其精神分析理論的巨大影響。從1907年榮格與弗洛伊德在維也納正式見面算起,兩人在精神分析領域進行了長達數(shù)年的緊密合作,弗洛伊德甚至曾經(jīng)把榮格視為自己最重要的學術繼承人。然而,隨著榮格自身思想的成熟,他與弗洛伊德之間的分歧變得越來越大,比如榮格就非常反對弗洛伊德把利比多(Libido)簡單地等同于性欲——榮格認為力比多的本質是個體的生命力,而性欲只是生命力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除此之外,與弗洛伊德主要根據(jù)對精神病人的研究建立起自己的理論不同,榮格所關注的是心理健全的正常人,這也使他與弗洛伊德在許多問題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差異,最終使兩者在學術道路上越走越遠。1912年,榮格發(fā)表了《無意識心理學》一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同時也標志著他與弗洛伊德的徹底決裂。 1913年,榮格在慕尼黑第四屆心理分析學大會上作了關于人格內(nèi)傾與外傾的演講,這次演講的內(nèi)容可以看作是16型人格理論的雛形。
1921年,榮格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心理類型》(Psychological Types)。在這本書中,榮格對個體心理的差異性在世界思想史上的表現(xiàn)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歸納出了兩種“一般態(tài)度類型”(general-attitude types):外傾(E)和內(nèi)傾(I),以及四種“功能類型”(function types):思考(T)、情感(F)、實感(S)和直覺(N)[1]。榮格認為,對于每個人來說,外傾和內(nèi)傾這兩種態(tài)度必然會有一種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也就是成為個體在意識層面的偏好,從而產(chǎn)生外傾型或內(nèi)傾型人格。不僅如此,在每個人的四種功能中,也會產(chǎn)生一種占據(jù)主導的優(yōu)勢功能。這兩種機制相結合,就會使一個人傾向于在其意識層面以優(yōu)勢態(tài)度使用優(yōu)勢功能,從而形成個體最為核心的個性特征。這樣,把兩種態(tài)度類型分別與四種功能類型相組合,我們就得到了榮格所提出的八種心理類型,也就是外傾思維型(ET)、外傾情感性(EF)、外傾實感型(ES)、外傾直覺型(EN)、內(nèi)傾思維型(IT)、內(nèi)傾情感性(IF)、內(nèi)傾實感性(IS)和內(nèi)傾直覺型(IN)。
榮格的八種人格類型理論在提出以后受到了心理學界的肯定,《心理類型》這本書也使榮格在心理學領域名聲大振。然而坦率地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的僅僅為專業(yè)的心理學研究者所知,并沒有對普通民眾的生活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力。真正使16型人格從理論走向實踐并獲得巨大成功的是邁爾斯—布里格斯(Myers-Briggs)母女,也就是MBTI量表的編制者。
MBTI母女的故事要從母親凱瑟琳·庫克·布里格斯(Kathering Cook Briggs)說起,在接觸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之前,凱瑟琳就著迷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并且通過閱讀和研究名人傳記開始構思自己的人格類型理論,并自行構建了諸如“冥想型”、“自發(fā)型”等心理類型。1923年,榮格的《心理類型》被翻譯為英文版,凱瑟琳讀到這本書之后,發(fā)現(xiàn)榮格的分類和她自己的幾乎完全一致,但榮格的理論顯然更為復雜和完備,于是凱瑟琳就放棄了自己的分類法,轉而開始系統(tǒng)地研究榮格的心理類型論。與此同時,凱瑟琳也把這本書介紹給了自己的女兒。凱瑟琳的女兒伊莎貝爾·布里格斯(Isabel Briggs)從小就受到癡迷于人格類型的母親的巨大影響,也一直同母親一起思考人與人之間的性格差異問題。英文版的《心理類型》出版之際,伊莎貝爾已經(jīng)從大學畢業(yè)并且嫁給了一個姓Myers的男人,她的名字也變成了“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 )。
邁爾斯—布里格斯母女的主要貢獻有二:一是拓展了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把榮格的八種人格類型增加到了16種;二是編制并推廣了用于測量個體16型人格最主要的量表,也就是“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示表”(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也就是MBTI。
這對母女對榮格心理類型理論的拓展,主要是增加了J-P這個維度。在榮格那里,S(實感)和N(直覺)被稱作是“非理性的”,因為這兩種功能并不涉及榮格所理解的“理性判斷”;與之相比,T(思考)和F(情感)則被稱作是“理性型”。在榮格的原書里,“理性型”與“非理性型”并不構成一個獨立的維度。在學習了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之后,邁爾斯母女根據(jù)自己的思考和經(jīng)驗,同時也結合榮格書中的部分論述,在其三維基礎上增加了J-P維度,也就是榮格的“理性型”和“非理性型”,從而最終使16型人格的基本理論(四維八極)成形。
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jù)兩對態(tài)度類型(EI和JP)以及兩對功能類型(SN和TF)區(qū)分16種人格類型。
16型人格問世以來,由于其自身在描述個體差異性方面的強大解釋力以及MBTI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廣泛應用,已經(jīng)成為包括個人成長、職業(yè)規(guī)劃、婚戀咨詢、有效溝通、團隊建設、企業(yè)管理、人才招聘在內(nèi)的許多領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MBTI量表問世多年之后,有很多學者參與其中進行研究,其中有一位特別美國心理學家——大維.凱爾西。
大維.凱爾西在榮格和邁爾斯母女的研究基礎之上進行了自己的修正,提出了四種氣質類型:SJ 、SP、NF、NT。
并在氣質類型理論基礎上再分16種人格類型,大維.凱爾西推出了自己的16型人格類型量表,只是在當下我們應用不多,或者很多MBTI量表把大維.凱爾西的人格類型量表與原有的MBTI量表進行了融合,出于習慣多數(shù)人還是叫這種量表為MBTI。
MBTI測評量表市面版本眾多,魚龍混雜,隨便做測評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特別注意,MBTI與多數(shù)測能力表現(xiàn)的測評不同,MBTI測的是人的本我偏好,與能力無關,經(jīng)過后天環(huán)境和職場塑造的我們,測評時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所以,若想確認自己的人格類型需要專業(yè)人士幫助。
關于測評,我不推薦任何一種MBTI量表,MBTI在中國有官方機構,大家若想測試自己的人格類型,可以去官網(wǎng)測評。
16型人格的基礎字母意義
下面我們具體來談談16型人格基礎部分(四維八極)每個字母的意思和區(qū)別,這有助于對自己的初步判斷。
E與I的區(qū)別
外傾型 (Extroverted)的人偏好把注意力和能量主要集中于外部世界的人、物、事,內(nèi)傾型(Introverted)的人則偏好把注意力和能量集中于自己內(nèi)心世界中的各種活動上。
外傾型與內(nèi)傾型存在以下區(qū)別:
1. 外傾型的人在人群中感到興奮、舒服、精力充沛;內(nèi)傾型的人則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感到舒服自在,不喜歡人太多的場合。
2. 外傾型的人愿意并且很多時候希望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而內(nèi)傾型的人則傾向于避免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
3. 外傾型的人喜歡用談話的方式直接進行溝通,內(nèi)傾型的人更偏好使用書面的方式,比如發(fā)短信、QQ等。
4. 外傾型的人喜歡邊想邊說,內(nèi)傾型的人則傾向于想好再說。結果造成:從表面上看外傾的人話比較多,更容易打斷他人的話說自己想說的,同時在回答他人提問的時候反應也快一拍;相反,內(nèi)傾型的人話比較少,更善于聆聽,由于在回答他人問題時需要認真想一想才會開口,所以在別人眼里好像要慢一拍。然而,很多時候內(nèi)傾的人想得更深,外傾的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有流于膚淺的危險。
5. 相比之下,外傾型的人在交談中更容易打破沉默,因為他們本能地排斥“冷場”的情況,內(nèi)傾型的人則相對來說安于沉默,甚至懂得“享受”沉默。
6. 相對來說,外傾的人更喜歡快節(jié)奏的生活,喜歡生活中發(fā)生各種事情;內(nèi)傾的人則更喜歡慢節(jié)奏的生活,不喜歡自己的節(jié)奏被外部事件所擾亂。
7. 相比之下,外傾型的人比內(nèi)傾型的人更容易與陌生人攀談,而且更不忌諱把自己的事情(甚至包括某些在內(nèi)傾人看來的“個人隱私”)告訴才認識不久的人。內(nèi)傾型的人則更容易持保留態(tài)度,不喜歡自己的事情被別人知道很多。
8. 外傾型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多數(shù)時候都會采取主動的姿態(tài),內(nèi)傾型的人只有在事情對他們有重要意義的時候才會采取主動。
9. 相比之下,外傾型的人“朋友遍天下”,內(nèi)傾型的人的朋友相對比較少,而且通常只有幾個特別知心的朋友。
S與N的區(qū)別
實感型(Sensing)的人更相信通過五官(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所直接獲得的信息;直覺型(iNtuition)的人則更相信在五感之外,通過對事物的無意識聯(lián)想(所謂“第六感”、“靈感”)所獲得的信息。
實感型人與直覺型人有如下區(qū)別:
1. 實感型的人相對來說能夠觀察到并記住許多實際情境中的細節(jié);相對而言,直覺型的人往往更容易忽視一些具體細節(jié),除非這些細節(jié)與某種抽象的模式有直接關系。某些直覺過強的人甚至可能會對一些近在眼前的東西“視而不見”。另一方面,實感型的人可能會疏于對于整體的把握;直覺型的人偏好概括與抽象,所以可能更善于把握整體的情況,而忽略細節(jié)正是他們所付出的代價。有一種說法是S型的人可能會“見樹不見林”,N型的人則可能會“見林不見樹”。
2. 實感型人相對敏銳的感官能力不僅使他們能發(fā)現(xiàn)更多實際細節(jié),也使他們具備了能夠分辨細節(jié)差異的能力,比如一個實感型的女性可能會比一個直覺型的女性更容易分辨兩種唇膏顏色的不同。同樣,在分辨燈光的明暗、香水的氣味或甜品的味道等類似事情上,實感型的人也相對更有天賦。與之相比,直覺型人通常會有更豐富的想象力,這既給他們的生活增加了一些難以與實感型人分享的樂趣,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苦惱。比如,恐怖片對直覺型人來說可能比對實感型人來說“更加恐怖”,這正是因為直覺型人想象出來的情景會比影片所呈現(xiàn)的多得多。
3. 實感型的人傾向于盡可能精確地描述事實,而直覺型的人總覺得對事實的描述“差不多”(在實感型人眼里其實“差很多”)就行了。與實感型人出于對事實的敏感而推崇事實相比,直覺型的人總是有一種貶低事實的傾向,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事實被體驗為一種表象、一種遮擋、一種迷霧、一種類似過眼云煙的東西。當實感型的人要求直覺型的人不要隨便修改事實時(其實是他們忘了并且覺得這點差異不重要),直覺型的人會覺得對方抓不住重點且吹毛求疵。
4. 實感型的人更傾向于“就事論事”,在他們眼里,某個事實基本上就是這個事實,而很少會意味著其他東西;相比較來說,直覺型的人則更喜歡去揣度一件事實背后的涵義或意味,以及這個事實與某種設想或理論的關系。比如,同樣被一片落葉吸引了注意力,實感型的人可能會去把玩或研究這片落葉本身,比如大小、顏色、質感、氣味、紋理等等;相反,如果一個直覺型的人可能會一下子意識到:“秋天來了!”,但過幾分鐘以后你讓他描述剛才看到的那片葉子,他很可能會說錯許多細節(jié)。然而,從接收信息的角度來看,兩者都有得有失:看到葉子的人錯過了秋天,而看到秋天的人其實也錯過了葉子。所以在這兩者之間,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偏好的不同。
5. 實感型的人比較關注事情的現(xiàn)實性,也就是當前的事實以及馬上就會實現(xiàn)的事實;直覺型的人比較關注事情的可能性,他們經(jīng)常會為一個事物在(某個相對遙遠的未來)可能成為什么樣而吸引。在設想事物的可能性時,直覺型的人比較容易會先不顧各種現(xiàn)實中的障礙,放任自己的想象力去馳騁。這也就意味著,直覺型的人可能會最后或者比較晚地去考慮某種可能性的可操作性與需要付出的成本,這經(jīng)常會被實感型人看作是“不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
6. 實感型的人更偏好處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事務,直覺型的人則對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情更感興趣。比如,動手能力強、肢體動作靈巧的人多半屬于實感型的人;長時間地設想與談論與現(xiàn)實無關的話題(比如時間旅行的可能性、物理學上的假想實驗、童話故事里的人物關系、自己十年以后或者中了彩票以后的生活……)多半屬于偏好直覺的表現(xiàn)。
7. 實感型的人在收集信息時,他們潛臺詞是在問:“事實是什么?”,如果他們獲得了在他們眼里可靠的、精確的事實,他們會覺得滿足,然后根據(jù)所獲得的事實去作出判斷;相反,直覺型的人呢在收集信息時,他們的潛臺詞是在問:“這意味著什么?”如果直覺型的人獲得了事實,他們不會覺得滿足,甚至會本能地“把事實先放在一邊”,轉而去搜尋事實背后的“意義”或“模式”,而在實感型的人看來,這些意義或模式一方面有編造和幻想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不大。
8. 實感型的人比較愿意經(jīng)驗,直覺型的人則更相信自己的“靈感”和對事物的直覺意義上的“理解”。實感型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更愿意選擇久經(jīng)考驗的或者符合常理的、容易實現(xiàn)的方法;直覺型的人則更容易被那些創(chuàng)新的、革命的、甚至是前所未見的顛覆性的方法所吸引。一個新的方法距離傳統(tǒng)的、顯而易見的、容易想到的方式越遠,通常在直覺型的人眼里就越有價值。
9. 實感型的人相對來說更喜歡做自己以前做過的事情,如果面對一件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實感型人的自信可能會下降;相反,直覺型的人相對來說更喜歡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并因為自己對未來的設想可能會實現(xiàn)而興奮不已,但如果面對一件自己已經(jīng)做過很多次的事情,直覺型的人往往就會覺得興味索然甚至提不起精神。
T與F的區(qū)別
思考型(Thinking)的人傾向于通過對一件事情進行客觀的理智分析來作出他們認為是“正確的”決定;情感型(Feeling)的人則傾向于通過考慮自己和他人對一件事情主觀的情緒感受來作出他們認為是“好的”決定。
思考型人與情感型人的區(qū)別:
1. 思考型的人在作出一項決策的時候會盡量保持客觀、公正的立場,盡量少地夾雜個人因素,常擺出一幅“公事公辦”的樣子;情感型的人在作出一項決策的時候則會盡量保持主觀、有同情心的立場,盡量多地考慮每個人的感受,常給人一種“古道熱腸”的實感。
2. 一個簡單而略嫌絕對的說法是:T型人“對事不對人”,F(xiàn)型人“對人不對事”。思考型人更會忽略一個情境中涉及具體個人的因素,而主要考慮事情本身的邏輯,他們還會標榜自己在考慮問題時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相反,情感型的人更傾向于把每個人看作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去看待,因此會更多地更多地顧及每個人不同的情況,他們更可能標榜自己“在乎別人”、“對別人好”。當然,如果一個情感型的人比較討厭某個人,也更容易在語言和行動上表現(xiàn)出來,所以思考型人經(jīng)常會批評情感型人的“感情用事”。
3. 當兩個人發(fā)生糾紛的時候,思考型的人更會優(yōu)先考慮“誰更有道理?”“誰是理虧的?”“誰在強詞奪理?”;相反,情感型的人更會優(yōu)先去想“誰在傷害誰?”“誰在關心誰?”“誰在咄咄逼人?”這就導致一個沒有道理但是“情有可原”的人更難得到思考型人的支持,而一個有道理但卻“得理不饒人”的人更難得到情感型人的支持。
4. 在情理之間,思考型人更重“理”,他們凡事都喜歡講道理,認為對錯和公平更重要;相比之下,情感性的人更重“情”,他們凡事都愿意先考慮情感上的關系,可能會認為人際關系的和諧融洽更重要。正因為如此,思考型更容易并且經(jīng)常在談話中指出對方的錯誤。然而,情感型的人卻很容易把這種思想上的交鋒理解為一種感情上的排斥,否定一個人的觀點被理解為否定這個人本身,或者被理解為不喜歡這個人,這是思考型的人萬萬沒有料到的。
5. 如果存在利益上的沖突,思考型人更傾向于把沖突放在臺面上,通過談判找到一種雙方都能接受的、比較公平的解決方案;情感型的人則更希望沖突不要公開化,以免傷了和氣,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家相互體諒,彼此各退一步的解決方案。
6. 每個人在做決定的時候其實都需要體會情感和運轉思考,T型與F型的區(qū)別只是在這兩種方式上的偏重。對于T型的人來說,其體會情感的過程是相對無意識或者說自動完成的,他們通常會把自己的情緒感受以及價值觀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前提,因此就沒有表達和討論的必要,與之相比,他們更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合乎邏輯的思考過程中;對于F型的人來說,其運轉思考的過程則是相對無意識甚至是自動完成的,他們往往會認為只要感情上理順了、舒服了,剩下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7. 顯然,無論是偏重于思考和情感中的哪一種方式,都可能會在另一種方式上留下隱患。于是,思考型的人更容易“正確地做壞事”,比如完全不顧對社會倫理的影響去進行克隆人研究的科學家;情感型的人則更容易“好心做錯事”,比如憑著一股熱情沖到災區(qū)做志愿者結果反而給救災工作添亂……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發(fā)展良好的T型人和F型人也完全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的發(fā)生。
8. 極端思考型的人可能會有一種“分析一切”的傾向,而這往往是許多情感型的人所難以忍受的,尤其是某些思考型的人居然會去分析“情感”,這尤其讓情感型的人受不了,在他們看來這就好像在用卷尺去測量一朵花一樣——并不是能不能測量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必要去測量的問題。反過來說,極端情感型的人則可能會有一種“感受一切”的傾向,而這又往往是許多思考型的人看不慣的,尤其是某些情感型的人可能會濫用自己主觀的是非標準,凡是自己實感不好或者不喜歡的就一律拒絕,在T型人看來這是非常不理智的。
9. 在整個四維八極中,思考型人與情感型人之間的差異可能并不是ZD的(相比S與N的差異來說),但是兩者之間的誤會和沖突卻常常是最激烈的,因為這兩種功能涉及到作出決定的標準,而在這方面人們往往更難以妥協(xié)。于是,兩者彼此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思考型的人可能會認為情感型的人過于感情用事、情緒不穩(wěn)定、多愁善感,像動物或者不成熟的孩子;情感型的人則可能會認為思考型的人過于冷酷無情、沒有同情心、鐵石心腸,像沒有人性的機器。
J與P的區(qū)別
趨定型(Judging)的人傾向于盡快作出決定,比較難以忍受事情懸而未決、沒有定論的狀態(tài);順變型(Perceiving)的人則傾向于盡可能延遲作出決定,希望自己更多地了解或感受事情的各個方面,享受作出定論之前的那種“凡事皆有可能”的開放狀態(tài)。
趨定型人與順變型人的區(qū)別:
1. 趨定型的人喜歡把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包括把各種東西都分門別類地收拾好,可能會有整理東西(使一切“歸位”)的癖好;順變型的人則更能安于各種自然存在的混亂,會比較隨心所欲地放置各種東西,這一點經(jīng)常被其生活中的趨定型人所指責(比如被說成是丟三落四、用了東西不放回原處等等)。
2. 趨定型的人凡事都喜歡計劃,并且希望能夠盡量按照計劃來做事,不太喜歡先前制訂的計劃被隨意打亂;順變型的人則比較隨性,不太喜歡凡事都制定計劃,因為這讓他們感到受束縛、不自由,他們更傾向于在事情發(fā)生或者將要發(fā)生時隨機應變地處理。
3. 趨定型的人喜歡安排和組織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可能體現(xiàn)為由一系列“任務”組成的日程表,當一項任務得到完成時,趨定型的人能夠從中得到一種滿足感;順變型的人則希望自己的生活不是被人為規(guī)定的,他們喜歡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未知的可能性,當有一些不在意料之內(nèi)和計劃之中的“新鮮事”發(fā)生時,順變型的人會從中得到一種滿足感。
4. 趨定型的人如果知道自己將有一項任務要完成,他們通常會盡快開始——“要做的事情就要早做”,因為他們害怕到了后面時間會不夠;順變型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有一項任務要完成,除非這件事情他們真的非常感興趣或者非常重要,否則他們會傾向于盡可能拖延開始的時間,甚至直到最后期限臨近前再動手。這是因為,事先安排好的任何日程(即使對他們自己有利)都會讓順變型的人感到失去自由,所以他們會盡可能多地延長自由尚未被剝奪的時間。然而,這種傾向很容易使順變型的人最后無法完成任務,或者盡管完成了但卻在最后一段時間里非常痛苦(比如連續(xù)幾天通宵趕進度)。
5. 趨定型的人是本能的結果導向者,一旦開始了某件事情,他們就希望盡快完成,并且經(jīng)常會不自覺地“快馬加鞭”;順變型的人則更專注于一件事情的過程,不太把注意力放在盡快獲得結果上,甚至常常沒有意識到“大限將近”。在許多時候,趨定型和順變型的這種差別直接對應著效率和質量之間的矛盾——趨定型的人通常會優(yōu)先考慮效率問題,而順變型的人則對質量標準更難以妥協(xié)。顯然,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需要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6. 在趨定型的人眼里,任何事情都是有“對錯”的;而順變型的人則更容易持一種相對主義的是非觀,因為他們總是持續(xù)地在接收信息,所以會覺得任何事情都有變化的可能,都還不一定,都還說不準。
7. 趨定型的人喜歡用“應該”這個詞來思考和說話。在他們的腦海里,許多事情都有一個相對應的“應該”版本:如果事情的發(fā)展和他們的“應該”一致,趨定型的人會表示認可和贊許;如果相反,趨定型的人就可能表現(xiàn)出不悅甚至憤怒。相比之下,順變型的人更容易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他們也許會對某件事物產(chǎn)生預期,但如果事物的發(fā)展與預期不一致,他們會很高興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情況并迅速調整自己的看法。這種區(qū)別導致趨定型的人總是喜歡去評價周圍的人或事,而順變型的人則更喜歡描述和介紹,不僅如此,順變型的人也比趨定型的人更不喜歡別人對自己“妄加評判”。
8. 當趨定型的人宣布開始一件事情時,這意味著他們馬上就要著手做這件事(比如生孩子);當趨定型的人宣布一件事情結束時,那就意味著他們不會再在這件事情上浪費一分鐘的時間(比如失戀)。相反,當順變型的人宣布開始或結束時,究竟何時開始、何時結束依然要根據(jù)之后的事態(tài)發(fā)展來看,并且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以前面兩個例子來說,順變型的人會說“我想要孩子”,但具體什么時候懷孕需要“看情況”;順變型的人也會說“我和XX分手了”,但是否不再聯(lián)系對方或者何時能夠“走出來”同樣要“看情況”。
9. 趨定型的人會認為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對自己的現(xiàn)在和未來存在著一種規(guī)定性,或者說現(xiàn)在和未來“有義務”和過去保持一致;相反,在順變型的人眼里,過去是過去,現(xiàn)在是現(xiàn)在,未來則是未來,重要的是忠于每時每刻的自己,至于此刻的自己和之前的自己有多少一致性,基本上不在順變型人的注意范圍之內(nèi)。這種區(qū)別一方面使趨定型的人相對來說更容易作繭自縛、畫地為牢,另一方面也會使順變型的人更容易違背自己過去所作的承諾(尤其是一時興起的口頭承諾),背上一種食言而肥、不守信用的壞名聲。
本站(databaseit.com)部分圖文轉自網(wǎng)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底部郵箱),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