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培訓參加了不少,長進怎么那么少
期末了,老師們總結一下自己參加過的培訓,你會發(fā)現(xiàn)——參加了不少培訓,總不見提高。造成這一結果的關鍵原因,還在培訓本身,至少在三個方面需要引發(fā)培訓者關注:
形式上,如果只是講授,效果可想而知。
不少培訓導師希望參訓者多吸收,多了解,因此不停講授知識,在有限的單位時間里,疊加各種內(nèi)容。為了輸出內(nèi)容,采用單一的講授法,這就導致了效果極其不佳。
一股腦兒講一大堆,參訓老師能記住多少?最強大腦也不是靠臨場強記。如同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味講,學生也不愛聽。
內(nèi)容上,如果太多陌生,效果可想而知。
部分培訓師喜歡借助陌生化的內(nèi)容,制造高端培訓效果。一場培訓中,融入許多新知識、新概念,新思想,都參訓教師感到異常玄虛,特別玄奧。
諸多陌生的內(nèi)容疊加在一起,現(xiàn)場理解都有困難,更不可能在培訓結束后主動去探索。“聽不懂,就不愛聽”,陌生化的東西高頻、集中出現(xiàn),培訓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目的上,如果意在宣傳,效果可想而知。
培訓的目的有多樣,但最為核心的應是讓參訓真正學會,真正理解,真正掌握。
也有部分培訓者忽略了這樣的“渡人”的意圖,一味宣揚自己,將培訓的目的定位在宣傳自我教學主張,樹立個人威望,布道自己觀點上,這樣單方面的推廣,也許會引發(fā)受訓者的反感。
發(fā)現(xiàn)問題之后,不妨繼續(xù)思考改變的方案——怎樣做,才能讓參訓者更有收獲呢?改善的思路對應也在三方面:
丨形式上,可以采用“工作坊”進行
什么是“工作坊”?工作坊是當下流行的切磋學術、交流技藝、交換思想的過程性方式,其特點是話題集中,范圍小,碰撞充分,研究深入。
置身于工作坊,從創(chuàng)意的生發(fā)到最終結果的獲取,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在參與者的眼前展示,猶如帶一個人到工廠,親自參加現(xiàn)場制作的流程。
培訓形式從單方面宣講到工作坊,就是讓導師與學員一起進入培訓現(xiàn)場,圍繞著某個問題進行共同商討,展開實踐,一起面對整個學習項目,一起經(jīng)歷整個學習過程。
例如美國的創(chuàng)意寫作工作坊,導師就是一個資深作家,而學員則來自四面八方,未必有寫作的經(jīng)驗。而在工作坊培訓中,培訓者和參訓者針對著某一寫作項目,從選材到立意,再到構思,到文字的組合與細節(jié)的加工,每一個步驟都由學員親自參與,導師則全程關注,和參訓者共同經(jīng)歷“從無到有”的寫作全過程。
在工作坊的培訓中,培訓者的身份更準確說像“籃球教練”?梢韵胂,籃球教練是和運動員總是一起在現(xiàn)場的,共同關注著比賽。當運動員出現(xiàn)狀況,需要幫助時,教練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就隨時叫停,及時進行跟蹤指導。
此時的指導,所有參與者還未離開現(xiàn)場,問題剛剛暴露,指導非常有針對性。指導之后,則又一次將“運動員”送入比賽現(xiàn)場,繼續(xù)實踐。
在美國創(chuàng)意寫作工作坊中,有這樣一句主張:“寫作是可以教的,作家是可以培養(yǎng)的。”看來,只要形式對,效果也是可以改變的。采用“工作坊”培訓,改變的不僅僅是形式,必然帶來培訓效果的提質。
丨內(nèi)容上,可以借助“案例解析”進行
上文提及部分培訓內(nèi)容以灌輸知識為主,參訓者的認知負荷比較大,產(chǎn)生的疏離感也較強。
如果在內(nèi)容上稍加變革,以“案例解析”的形式進行,結合著一線實踐中遭遇的困難,結合著一個個鮮活的個案進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給操作法,教給程序性知識,隨之再講述操作背后的學理依據(jù),相信會得到受訓者更多的歡迎。
我主講的班主任主題培訓,喜歡采用案例解析式進行。培訓中講述一個又一個的班級中真實發(fā)生的故事入手,讓參訓者聽故事,一起來思考故事中的出現(xiàn)的問題如何解決,再分享我的解決方案,敘述這一行為背后蘊含的育人理念。這樣的培訓內(nèi)容,很受一線班主任歡迎。
歡迎是有理由的:
其一,一線班主任感覺這些問題自己也會遇到,培訓很接地氣;
其二,一線班主任感覺到自己曾經(jīng)遇到類似問題時無法解決,而培訓中給出方法,培訓有效;
其三,一線班主任感覺到這么做并不是培訓者的個人經(jīng)驗,而是有著理論的依據(jù)的公知,自己也可以大膽去嘗試。
丨目的上,可以使用“五星筆記”來調整
參與培訓,不僅是去接受一些新知。參訓者可以改變自己的預期目標,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去評價和反思培訓者提供的資訊,去檢驗培訓內(nèi)容的有效性。在這點上,我們鼓勵大家采用一種特殊的筆記方法——五星筆記。
“五星筆記法” 是我在閱讀成甲所著的《好好思考》一書時發(fā)現(xiàn)的“筆記模型”,能幫助筆記者抓住核心,把握要點。如圖,五星筆記法的五個角,分別提示筆記的五個維度:1.提煉核心內(nèi)容;2.記錄講解邏輯;3.記下疑問、啟發(fā);4.建構思維模型;5.實施具體行動。
維度一:提煉核心,對即將開始的培訓進行“預判核心內(nèi)容”。“預判”就是針對講座前而言,提示我們在聽講之前,就可以根據(jù)演講者提供的標題進行預先判斷,之后的聽講,其實是對預判的一種驗證。
在班主任工作培訓中,也會涉及事后整理,因此“預判”也可以改良為“提煉”,指的是用最為簡單的語言,萃取演講中最為核心的內(nèi)容。
不管是哪一種,“核心”都不要太多。即便再長的講座,核心的觀點也就一兩個。多了,就不叫“核心”。
例如我主講的《全程寫作,教出好效果》,參訓者根據(jù)題目就可以預判,也可以在講座后提煉核心觀點——全程教寫。我力主寫作教學應契合學生寫作的流程,在寫作的前、中、后,整個過程實施教寫互動。
這一核心觀點決定著整個講座的內(nèi)容以及結構,期間的舉例也好,引述也罷,都圍繞著進行。提煉出這一觀點,就把握住整個講座的核心要義。
維度二:講解邏輯。我們參與培訓聽講解,總是從頭聽到尾,總是被演講者的口語表達技巧所牽引,有的時候感覺漸入佳境,有的時候享受高潮迭起,有的時候相逢柳暗花明,有的時候卻陷入云山霧罩,不知所云。
這些感受都源于演講者進行設定的邏輯,內(nèi)在邏輯與外顯內(nèi)容的組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左右了我們的聽講感受。在整理筆記時,我們要反客為主,不能再被臨場的感受所指揮,冷靜地分析與回顧——講師分享的“邏輯”,到底是什么。
例如,可以追問:講座中有提出觀點嗎?能論證觀點嗎?有多方舉證嗎?觀點有多少分支,每個分支又該如何論證主題……在整理筆記時,可以分析整個講座的內(nèi)隱邏輯,這樣既有助于我們清晰地回憶講座內(nèi)容,也有助于培養(yǎng)我們的邏輯梳理能力。
例如我主講的《統(tǒng)編習作教學設計就三招》的邏輯脈絡為:提出設計的三要素——解釋三要素——實證例舉,佐證三要素在實際中的運用——三要素的日常練習法——三要素的誤判回避。
整理出這樣的邏輯,也就明確了什么是“三要素”,同時清晰認定三要素的實用性,了解三要素的具體獲取方法。邏輯的獲取,等于得到了培訓中知識干貨的“提貨券”。
維度三:疑問與啟發(fā)。這點不需贅言。在整理筆記時,很自然的會留存一些疑問,也能獲得不少啟發(fā)。面對疑問,有條件的可以向培訓者發(fā)問,也許培訓者就在身邊,也許會留下“提問的路徑”。
例如我主講的培訓,幾乎每次都會讓大家掃碼微信平臺“語文榕”,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最起碼,可以和同樣聽講的同行,分享問題,交流討論。
維度四:建構模型。建構的是思維的模型,這點是“五星筆記法”中最為新穎的。“思維模型”,是人憑借外部活動逐步建立起來并不斷完善著的基本的概念框架、概念網(wǎng)絡。是思維活動特征的總和或整體。
不管什么樣的觀點,思維模型一般應包括以下幾個組成因素:思維的目的,思維的過程,思維結果。優(yōu)質的思維,還能在過程中具備監(jiān)控與自我調節(jié)。思維模型對人的認識具有重要作用。
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特別重視思維模型,他說的模型為“任何能夠幫助你更好理解現(xiàn)實世界的人造框架。”
他還建議學習者“首先必須要去學習關鍵學科中的這些模型,然后將模型串成網(wǎng)格,并確保在余生里可以對這個網(wǎng)格調用自如。”
維度五:轉化行動。筆記做得再好,沒有行動也是空洞的。做好筆記,接下來你要做的就是——行動!也許要做的事,要實施的改變,非常渺小,但請一定落實,一定展開行動。
至少,只要行動都是有價值的。也許你準備付諸的行動是“相對長遠的規(guī)劃”,請務必不要淪為紙上談兵。列出行動計劃,如同“定好鬧鐘”,讓行動在設定的時間點上順利啟動。
參加培訓,不能得過且過,不應渾渾噩噩,一味接納。改變一下筆記的方式,改變自己聽講的目的,能分享,可吸收,有借鑒,便于模仿。五星筆記,就是一種可操作性的好方法,值得嘗試。
丨如何選擇“內(nèi)容為王”的培訓
在各種改變中,最核心的改變應該是“培訓內(nèi)容”。這是一個“內(nèi)容為王”的時代。在選擇培訓內(nèi)容時,也有三條建議供大家參考:
第一條建議:內(nèi)容應該是一線教師最在意的。以班主任主題培訓為例,涉及一線班主任工作中的各個操作細節(jié),面臨的實實在在的問題,都是備受關注的內(nèi)容。
例如,班級衛(wèi)生工具的管理;班級值日生的輪換順序;班干部的選擇;座位的安排;收發(fā)以及檢查作業(yè)的流程等。問題越具體,越是受到一線教師歡迎。
第二條建議:內(nèi)容應該是一線工作最需要的。一線工作最需要什么呢?最需要的是操作法,最需要的是培訓者告訴參訓者“到底該怎么做?”因此,我們要調整培訓中“講道理”和“教方法”之間的比例,少說空話,多教方法。
教的方式,盡量是“手把手教”。當然,當前也有部分培訓屬于“高端培訓”,參訓者就是導師級人物,對象不同,二者比例可以再做調整。
第三條建議:內(nèi)容不應該是一線陣營最反感的。作為參訓者,一線教師最反感什么?培訓的導師自以為是,高高在上。似乎參訓者都是犯錯的人,是來接受批評的。
培訓過程充滿著對他人的各種指責、批判,還充斥著對自己的夸獎與贊美,仿佛當前“只有培訓師一人是絕對正確的”。培訓者切忌觸碰這樣的容忍底線,渡人才是渡己。
來源 | 語文榕(ID:yuwenrong2016)責編 | 劉婷
本站(databaseit.com)部分圖文轉自網(wǎng)絡,刊登本文僅為傳播信息之用,絕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擔保其真實性。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底部郵箱),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